-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和谐课堂三要素.doc
论和谐课堂三要素
摘 要
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是多因素组成的教育活动场。从“课堂社会”的视角可以把课堂分为三大关键要素:师生关系、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通过这三大要素的动态和谐才能生成课堂的和谐。
关键词
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 课堂管理 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久经纷繁复杂的教育改革考验而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于一种教育系统来说,无论其被要求承担的职能多么‘重要’,所构建的制度多么‘合理’,所确立的目标多么‘和谐’,所编制的课程多么‘科学’,最终都必须过课堂教学这一关”[1]。也正因为如此,“和谐”课堂是教育者们一直以来的理想追求。
“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没有关系就谈不到和谐。但和谐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理想的关系、善的关系,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2]对于“课堂”,吴康宁教授提出了课堂社会说,认为课堂“本身也确实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存在……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家庭及群体背景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1]。“课堂社会”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课堂提供了系统的视角,即完整的课堂是作为一个包含若干要素的系统而存在的。具体而言,课堂中至少存在三个要素: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各种课堂规章制度即课堂管理,以及教育交际活动即教学活动。这些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这些构成要素的和谐互动才能生成和谐课堂。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师生之间产生特定的关系网。依据师生在关系网中的地位差异,可以把师生关系分为“独白型师生关系”和“对话型师生关系”[3],或者“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线性关系”和“封闭性关系”等[4]。无论何种分类,其实质都是批判传统的“为师独尊”观点:即教师“把自己的生存看成是最完美无缺的生存、把自己的思想看成是终极真理”[5],完全依照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要求学生,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人的事实。
“自然没有把人制造完整便把人放在世界上来了”,“教师作为社会文化制度要求的体现者,在教育行为中总要体现社会文化制度的意识和价值标准”[5],这两点似乎给教师作为权威提供了证据和依靠。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学生能“‘突破’在同一个圆圈内永远周而复始的被动性,依靠他自身的主动性,把运动导向未知的目标”[6],这说明学生作为人不是单纯被规定、被驯服的对象,而是具有自我生成意识的主体。这就要求师生在相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摒弃驯顺、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控制理性;另一方面,不能过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完全否定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陷入“学生强势的弱性师生关系”的泥沼。笔者认为,实际课堂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师生在课堂中共同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实现情感相亲
情感相亲是师生在心理、情感上的需要,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但师生间情感的相亲不是教师和学生勉强的、虚伪的感情,而“是一种师生间的自然情感的真挚的流露,是一种基于自然的心灵冲动”[7]。
情感相亲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心为彼此考虑,真情付出,而不能“只是勉勉强强地相处在一起,学生把老师看作是他在儿童时候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把学生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8],这种情形是难言和谐师生关系的。
2.摆脱制度、规则的控制理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对话
当前,师生关系是被规定好了的,以学校制度和课堂规则为标准,师生间缺乏真正意义的对话。对话不是把确定的立场或观点强加给个体,而是个体自主去发现、去探索。对话意味着个体生命的陶冶和升华,也就是说个体是以完整的生命投入到对话中,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并发展之。就像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教师学生或学生教师产生了”[9]。要实现真正的对话,以下两点是关键。
首先,尊重教师自由。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和家长的希望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可以说教师活在“人们的期待”中。这种“期待”之命抑制和铲除了教师的自由、生命价值等。教师只能服从制度和规范,难言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剔除制度和社会对教师的制约,还教师教育自由。
其次,理解学生。由于升学和标准化考试的评价体制,教师不得不对学生采取权威态势,致使学生的基本需要都得不到理解和满足。要完善师生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是必须的。对于学生的基本需要,布伦德罗等人做了探讨,表1是他们的观点。
表1 学生的基本需要[10]
从这张需要表可以看出学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