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家人本思想与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doc
论儒家人本思想与高校人本精神的塑造
【摘 要】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中蕴涵着鲜明的人本思想,高校可承继这些思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从而促进人本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儒家 人本思想 高校 人本精神 塑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88-03
当前,高校塑造人本精神十分重要,这不仅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还是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高校校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本精神缺失现象。比如,有的高校为提高自身及学生的竞争力,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精神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创出更多业绩,可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等,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提升;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对自身的长期发展规划关注较少,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过于冷漠,等等。对此,可以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以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本文试图在分析儒家人本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承继儒家人本思想,塑造高校人本精神。
一、儒家的人本思想
儒家思想中蕴涵着较鲜明的人本思想,限于篇幅问题,本文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来对之做一介绍。
(一)孔子的“仁者爱人”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仁学是最为突出的内容。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人道思潮兴起,不仅尊重人格,而且重视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修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泛爱人本精神。《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如见大宾”、“如承大祭”,表示对人的恭敬,这是一种严肃的爱,也是真诚“爱人”的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反面说明“爱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都体现了一种真诚无伪的“爱人”精神。《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克己”是“爱人”的基本条件,“复礼”不是取消“爱人”,而是规范“爱人”。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爱人”,是表示人我关系的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对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宽厚、信任、亲近、恩惠以及尽心尽力,等等。
(二)孟子的“性善论”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民苦难,孟子从天下人视角思考战争问题,继续发扬孔子“仁道精神”。孟子不停留在孔子如何做人规定上,提出人的本质,即人性本善,所以仁者才能爱人,为孔子仁学或人本精神找到内在根据。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先天的、固有的。《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说。所谓良知,就是人人生来都具有的一种善性。良知主要体现在“四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因有之也,弗思耳矣。” 然而,在孟子看来,良知并非先天固有的,而是道德潜意识的表现,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心理和感情。据此,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最终要落实到“四德”――仁、义、礼、智。“四德”是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概念与规范。因此,孟子的良知说,主要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心性修养。心性修养的目的,是要最终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是孟子所描绘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本精神。
(三)荀子的“性恶论”
在战国儒家各派中,荀子最自觉到天下统一的历史要求,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一天下”的概念。统一趋势出现,人们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国君应该如何统治人民?荀子认为,人性恶,所以应该依靠礼治、教化让人去恶扬善,去爱人,爱民。荀子人性观,为孔子仁学或人本精神找到了外在依据。
《荀子?性恶》中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儿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