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一课一得有效实施策略.doc
论一课一得有效实施策略
一课一得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学会取舍,勇于“有所不为”。一堂课一定要根据学情圈定重点,并紧紧围绕重点去展开教学,切不可太贪心。在新课程改革追求教学实效性的大背景下,“一课一得”的有效实施其现实意义不可低估。下面以苏教版八(上)课文为例,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一课一得”有效实施的几种策略。
一.删改法赏语言运用之妙
像《背影》这样的名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教师完全可以借用删改法培养学生赏析语言运用的能力。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把教学目标仅仅设定为“品精确词语,悟父子深情”。
课堂上笔者先教学生用删改法品味语言。所谓删改法,顾名思义,“删”就是删除掉;“改”,就是更改。以《背影》中的一段为例做阐释。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学习本文时笔者把原文改为:
我看见他戴着布小帽,穿着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抓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笔者删、改了四处:第一、二处分别把“黑”和“蹒跚地”删除了;第三、四处分别把“攀”改为“抓”,把“缩”改为“移”。
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黑”字写出了小帽的颜色,“黑”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与前文祖母去世及家庭惨淡的气氛相吻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蹒跚地”写出父亲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可从中感受到父亲的年迈、体弱、肥胖及走路的艰难,使读者体悟到父爱。“攀”是抓着东西往上爬,可以看出月台的高,爬月台时的吃力,“抓”没有向上爬的意思,用在这里不恰当。“缩”字描写父亲爬月台时双脚无处可蹬,用力向上收的动作,父亲年老体弱,爬月台很艰难,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而“移”字只写出了脚的移动,读不出“缩”字丰富的内涵。
在学生明白了何谓“删改法”后,再请学生从文中任选一处,用“删”或“改”的方法进行赏析。
课堂上学生借助“删”或“改”的方法,发现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再三嘱咐茶房”“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赶紧去搀他”“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等许多词语的准确之处,通过比较辨析,学生真切感悟到了父子的深情。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一句话。那么我们学习像《背影》这样的经典名篇,可以尝试借助删改法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确实做到“一课一得”。
二.朗读法悟内涵表达之切
苏教版八(上)的《七律?长征》《幽静悲剧》《我的母亲》等课文,完全可以用好这些“例子”,还时间于朗读,彻底处理为美读课,用朗读法培养学生领悟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比如《七律?长征》,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为:“读重音,悟情感。”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学生们把重音基本确定为: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然后笔者让学生解说自己重读的原因,正是在朗读中学生逐步领悟了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课堂上没有教师的解说、分析,有的只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和重读原因的解说,实现了赏笔入耳的理想教学。
季羡林的《幽静悲剧》,值得品味的地方实在太多。考虑到作者感情的真挚、语言的优美、心情的多种变化等特点,笔者最近一次讲《幽静悲剧》时,大胆地为教学瘦身,核心的教学目标为:揣摩作者的心情,把握语速、语调,准确传递情感。
对于写幽径美景的文字:
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学生觉得应读得轻柔、舒缓,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而写夏天荷塘的文字“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这样的文字,学生觉得应该读出昂扬和力量,语速可加快。
对于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及“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等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的具体描写,学生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