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docVIP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doc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摘 要:自由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令每个人都无比神往,我们期望能够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拥有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然而,虽然自由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却也面临着重重阻碍,我们想要的自由最终只能寄寓于内心的乌托邦。同样,自我常常面临被遗失的困境,我们往往会在突然间意识到我们一度自以为是的自我不过是向壁虚构,而企图通过文字还原自我、言说自我往往只是痴人说梦,陷入言意矛盾的怪圈。   关键词:自由;自我;文学表达;言意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47-03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诺奖评委对她的评语是:“用怀疑、激情与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1]莱辛拥有一个贫苦不幸的童年,童年生活的紧张压抑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获得了自我意识,学会了观察周围的成年人,并试着去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连同她的记者生涯一起,使她过早地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有了一种清晰地判断眼光,为她日后成长为一位多产作家埋下了伏笔。《金色笔记》这部作品是莱辛婚姻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学创作等多重危机的产物,是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堪称20世纪的经典之作,其视角涉及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命运,兼顾宏大和细腻两个方面,不仅透过几个人物和一些报纸杂志的剪贴完整地展现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氛围,并且它还能够跨越时空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引起今人的共鸣,在探索人的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方面给我们以无尽的启迪。《金色笔记》自问世以来,学者们多以种族主义、殖民主义、极权主义、女性主义等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却鲜有学者对其中表达的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的或然性、对自我的表达和自我的被创造性以及文字表达和文学言说中呈现的言意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作家们,是某种必然性的存在,所以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着手进行分析。   一、自由的或然性   自从人类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生活存在着种种不完满,并希望能在所处的现实中实现一种超拔时,对自由的追求便开始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并非每一次对自由的追求都能达到想望的结果,就像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所以人在追求自由的时候,不仅要做好自由从未然发展成为已然的准备,也要能够对自由落空后的失落不过分介怀,并有勇气在一次次的失落中站起来,去面对生活中必将还会不断涌现的冲突,或者能适时的收敛锋芒做出妥协。   《金色笔记》中的独身女性安娜、莫莉以及作为安娜的影射而存在的艾拉,皆处在政治、事业、爱情、家庭等多重复杂的角色中,现实中的很多东西令她们感到厌恶、抗拒却无从摆脱,有些东西她们感到渴望却无法得到。种种不完满使她们都格外地憧憬一种可以自由呼吸的生活。对她们来说,自由的意义即在于不断地自我选择当中,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够逐步地确立并完善自我。安娜、莫莉、艾拉都希望通过自主选择摆脱传统赋予女人的妻子或者母亲的角色,她们不愿意永远过一种充满囚禁意味的生活。最初她们曾尝试着通过对政治的信仰以走出精神的荒原,所以她们都曾怀着满腔热血积极从事共产主义的运动,但是她们很快觉察出对政治的信仰与自己的初衷完全相悖。比如二战期间,安娜在非洲和一群当地的左翼知识分子结成一个政治团体,他们常通过聚会的形式一起讨论时事政治,然而,安娜感到到处都是分裂和冲突,感受不到一丝一缕的自由,于是在二战结束后毅然决然地离开非洲殖民地前往英国,这是安娜给自己的又一个希望。但是却发现战后的伦敦虽然表面上宁静、温良,但实际上却让人感到恐惧和厌恶,安娜的自由精神面对这沉闷、保守的环境感到了一种毫无出路的沮丧。又一次碰壁的安娜无奈之下只好弃绝这一切,选择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间,以自我禁闭的方式抗拒外部世界不友好的讨伐。但对外界采取的隔绝态度并不能抹杀她对自由的追求陷入低谷后产生的焦虑,以致产生种种幻觉,比如她感觉房间里的盆栽植物就像满怀敌意的动物散发着攻击性。与之相伴随的还有一种灾难性的精神感受,觉得地板和墙壁凹凸不平,上下起伏。自己像站在太空,又像站在一座已倒坍的楼房之上。安娜的精神在强力的作用下发生异化,在安娜的幻觉中,随着房间的消失,她仿佛置身浩淼的宇宙,现实中得不到的自由,只能借助幻觉得以实现。安娜也曾想通过写作重塑自己的生活,但是却因患了“写作障碍症”而无从落笔,一切都显得那么混乱无序、复杂可恶。在安娜寻求自由的过程中,爱情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安娜最初曾经为了自由而结束无爱的婚姻,以“自由女性”自居,追求经济和感情生活的独立。可是,一旦陷入爱情,“自由女性”竟比传统的女性更加传统,她们甚至更加愿意做出妥协和自欺欺人。文本中的男人和女人一样,外在的环境对他们构成永久性的异化和压迫的力量。如果说真的有人实现了自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