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义理”对日本社会的渗透.doc
论“义理”对日本社会的渗透
【摘 要】“义理”被认为是“日本式”人际交往的对外守则。它根植于日本社会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义理”的概念出发, 通过分析“义理”与“人情”的关系、日本赠答习俗、集团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义理”,来全面考察“义理”对日本社会的渗透。
【关键词】义理 人情 规范 纠葛
从日本江户时代开始,“义理”这一词语逐渐被大众广泛使用,它的范畴也因此衍生出诸多意义。在那之前,只是单纯地体现在风俗习惯当中。如获赠礼物要还礼,就是“义理”的一种原初形态。近世以后,人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在人际交往上的一种“非本意”的义务,即不心甘情愿也得履行的义务。《菊与刀》中指出,“义理是道德义务范畴中最珍贵的概念之一,既不来自儒教,也不来自佛教。它是社会生活中独特的规范,在解明日本人的社会行为上起重要作用”。
“义理”与“人情”
“义理人情”是由“义理”和“人情”两个词组合而成的。通常,日本人会把二者组合成一个词组来使用,以强调“义理”与“人情”的纠结关系。“义理”一般指社会生活中对待他人的一种道德规范,也就是父子、主仆、师徒等上下关系以及朋友、邻居等对等关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义。它要求人们在遇到涉及“义理”的事情时,无论情愿与否,受人之恩,必须回报。由此我们可以读出日语中的“义理”一词,有着强调“非本意的,不是个人心甘情愿但又必须要做的”这一意义存在。与此相对,“人情”则是自发性的、任何人都有的与亲人、恋人、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是对自己以及家人情感的自然表露。土居健郎指出:“日本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受‘义理’和‘人情’的影响,前者强调公,而后者则多指私。”①在日本特殊的“家”制度下,家长的角色是“家”的代表,他的个人行为受到限制。而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将以私(人情)为公(义理)奉献当成最高道德。效力于家长是“家”的公事,家庭成员自己的事情则是私事,为公效力的义务被看得很重。因此,各个集团内部乃至社会整体内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公与私,搞清楚这些形形色色的公私关系,就解开了“义理”和“人情”之间的关系。
由于义理偏公,人情趋私,日本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公的关系规制着私的关系。人们严格遵守的一条准则是“人情不能侵入人生大事”。“义理”与“人情”观念发展至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日本人重视公司这个“大家”仍然多于重视自己的“小家”。可以说今天的日本工薪族普遍还是认为与“人情”相比更应注重“义理”。如此,日本的家庭、社会矛盾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机就会变得难以调和,影视作品中多强调二者的纠葛,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影。
赠答习俗中的“义理”
追根溯源来看,“义理”的原初形态是以赠答为契机,作为农村的一种习俗被固定下来。在以种稻为主要产业的古代日本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劳动主要是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的。通过共同协作,互相提供(物、劳力、智慧等)资源进行交流,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的产物。例如,一家主人生病了无法插秧,亲戚和邻居就会帮忙完成农活,这是为了避免因一家田地遭殃而影响到整个村落的收成。因而不仅亲戚,邻居们对于提供的劳力不会期待报酬。只是这家主人渡过难关后,总想着找机会报答,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赠与和还礼”,并不容易做到一赠立刻就还,而是获赠的当事人寻找合适的时机表达感恩之心,因此不是对哪个特定的赠与或是特定的对方进行还礼。这种不特定化的“还礼”意识,作为“不特定化的义务”逐渐在人们心中酿成。“不特定化的义务”在当事人中间被转换成相互的义理关系,成为“还礼”或下次“赠与”的契机,形成了赠与?还礼的“赠答之环”。由于日本式“义理”文化心理的推动,“赠答之环”一再重复,逐渐作为赠答习俗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源了圆指出,“义理”的萌芽阶段并没有带着“非本意”和使人为难的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义理”在日本由于封建制的强化而被形式化了,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逐渐加入了非人性化的要素。对日本人来说,他人的好意和赠与就像是债务一样,一旦无法偿还,就会被宣布人格破产。所以说日本赠答习俗中强调的“赠”与“答”的平衡性和社会潜在的“义理”原则是有必然联系的。
集团生活中的“义理”
日本社会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集团主义。被称为“村落”社会的日本,即使到了现代,从人们的集团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旧时村落共同体的影子。而“义理”对这种集团生活形态的渗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点可以从日本近世到近代时期的村落生活方式中一窥而出。以某家的葬礼为例,村里的各家各户会根据平时跟这家的交情来提供协助。协助的内容涉及到挖墓穴、埋葬、列席者的接待等,从葬礼的准备工作到葬列的编成这些实际的运营事项全部包括在内。值得注意的是,葬礼的礼金以及提供劳务的多少作为参加葬礼家和丧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