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审思与优化
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审思与优化
一、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的三轻三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至少应该包含两大因素,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则是手段,手段依附于内容,并为内容服务。因而一堂课成败与否,教学内容的确定举足轻重。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的是,面对教材,其他学科老师基本就能确定教学内容,而语文老师,更多是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这是因为语文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了材料,这一材料具有内容丰富性、理解的多元性、联系的多维性特点。更确切的说,由于课程标准中语文目标的条目还不够具体,语文教材编写中也没有清晰呈现语文知识、能力训练体系,因而,现行语文教材只是教学行为中要加工的材料而非成品,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教材,不如说是用教材教。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与提取;二是语文老师依据自己对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文本的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或增删、或调整、或更换的加工处理再造;三是在预定了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对内容的能动创造。
高中教材中古代散文,集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于一身,其可教可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更显为难。此外,实际教学中,受课时限制,受教师教学思想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当前古代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往往不尽人意,主要存在着三重三轻问题。
1.重语言积累,轻文化熏陶
以下是高中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的教学设计。设计中确定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注释,逐句疏通文意;二是由学生对本文进行文言知识整理。包括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句式);三是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整堂课以字词句疏通,文言句式讲解,文言现象归纳为重点。这对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固然非常实在非常有效。但这样做却忽视了课文作为文章所承载的文学、文化的内涵。虽有对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但流于形式,更是走过场。既无明确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扣紧文本“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色来欣赏了。当古代散文教学只剩下引导学生掌握作为“言”的知识,只剩下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时,其作为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感受古文化韵味的“文”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
2.重单篇的文章,轻定篇的教材
从一篇古代散文来看,它是单一的、独立的,从教材的角度看,这单一的文章是编排在某一书本中,是一定单元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这一本书、这一单元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它其实是课程中的一个“定篇”(王荣生观点)。作为单一、独立的一篇文章,尤其是经典文章,可挖掘、可欣赏、可借鉴的成分一定很多;而作为课程中教材,它更具有类的特征和意义,更多的成为某一知识点、鉴赏点、能力点的例子。这些更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摘取、学习的,是相对定向的。事实上,我们的古代散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作为一篇文章的个体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作为教材的归类的知识。因此,教学的内容的确定上,更多出现随心所欲或面面俱到。
这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的又一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确定为: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分析文中记叙的主要事情,分析文与可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3.分析文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欣赏文章用典的手法,赏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自由、灵活,语言的凝练、生动。
从教学重点看,这一设计既抓住了言,也关注了文;既抓住了文章思想情感,也抓住了文章艺术特色。但什么都是重点也就没有重点;什么都涉及,也就什么都讲不透。至于文章作为教材的课程功能,在这一设计中更无从体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所处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而本文信笔而为,恣意行文,隐隐间又有深藏其中、贯穿始末的意脉,行文特点十分切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因此在初读此文,扫清了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探寻随意洒脱的行文中隐藏的情感逻辑,让学生感悟本课乃至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更应是本文作为教材的更佳的教学内容。
3.重教师要教的内容,轻学生学到的内容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教学资源,而忽视对学生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特点、知识积累情况的分析。尤其在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教材资源的拓展、延伸、深化、简化等方面偏离了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失度或失当。如上文所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的第一个教学设计,教师结合注释,逐句疏通文意,对于经过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文言学习的学生而言,已经偏简单了。二是将预设的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一项不改地在课堂上呈现一遍,对学生在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