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公顷”模式下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平江县余坪乡为例.doc

“县公顷”模式下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平江县余坪乡为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县公顷”模式下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平江县余坪乡为例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 院: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 2012级生态学       姓 名: 黄子豪 学  号:  2012107092        课程论文题目:“县公顷”模式下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计算——以平江县余坪乡为例 课 程 名 称: 环境生态与恢复生态学 评 阅 成 绩: 评 阅 意 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县公顷”模式下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计算 ——以湖南省平江县余坪乡为例 摘要:通过系列分析,在“全球公顷”、“国家公顷”、“省公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县公顷”模型,更适合小区域的生态足迹计算。以湖南省平江县余坪乡为例,计算其均衡因子及其在县域范围内的产量因子,从而近一步分析其生态足迹。 关键词:生态足迹 均衡因子 产量因子 县公顷 平江县 余坪乡 1.引言 生态足迹的概念最先是由生态学家 Rees 教授(加拿大)和他的学生 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后来 Wackernagel等于 1996 年完善了生态足迹的方法和模型。随着国内学者对生态足迹研究的逐步深入,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对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量化评估,国内外有各种经验工具。比如,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民生产净值、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实发展指标和真实储蓄率等。每种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的优点和局限。生态足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清晰的概念框架,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遍适用性得到了较多地应用。通过多年发展,在“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和“发展重新定义组织”(Redefining Progress)的努力下,生态足迹法被用于测算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从而使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可供比对的参考指标[1~5]。如秦耀辰等提出了用投入占用产出模式来完善生态足迹方法的思路[6];徐中民等将生态足迹方法与可持续性评价的 IMPACTS 等式结合应用[7];胡永红等基于 ARIMA 模型对区域水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等[8]。这些基于全球公顷(g hm2)尺度的分析,以全球土地和水域的平均生产力作为基准确定参数,更适合国家之间的生态足迹比较,对于相对较小的区域(如省、市、县等)之间的比较略显粗略,不能更好地反映当地的实际。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国家公顷(n hm2)和省公顷(p hm2)的相关模型[9-10]。笔者在此基础上引入县公顷(c hm2)模型,以平江县余坪乡为例,计算其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县公顷生态足迹模型 县公顷模型是建立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将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 6 类,即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以县域内的土地平均生产力为基准,核算相应的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态足迹计算。该模型适用于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小区域生态足迹计算,相对其他模型,该模型不但统计资料较容易获得,且该方法更精确,能表现小区域的特色,从而真实地反映区域实际生态压力和可持续状况。 2.1均衡因子的确定 6类土地的生态生产力是不同的,为了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汇总为区域生态足迹,需要将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从而得到标准化后的土地面积。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均衡因子均是依据其县域范围内单位空间面积对应的生物生产量而定,其公式为: 式中,j =1,2,…,6,分别表示耕地、草地、森林、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 EQj是指县域第 j 类土地的均衡因子(c hm2/ hm2); 是指县域内第j类土地的的平均生产力(kJ /hm2);Qj是指县域第j类土地的总生物量(kJ);Sj是指第i类土地的生物生产面积; 指县域域第 j 类土地的第 i 类生物资源产量(kg); 指第j类土地上第i类生物资源的单位热值(kJ/kg);单位热值的引入是为了将各种生物资源转化成可直接相加的形式,其值来自于《农业技术经济手册(修订本)》。 2.2 产量因子的确定 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生产力是不同的,即便是同种土地类型不同区域的生态生产力也是不同的。因此,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法是将其生态生产力除以产量调整因子,县公顷的产量因子描述的是县域范围内某类土地不同乡镇与县域的平均生产力差异,反映特定区域的特点。 “县公顷”产量因子的公式为: 式中, 指m镇第j类土地的产量因子; 指m镇第 j 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kj/hm2); 指m镇第j类土地的总产出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