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辞格的发展演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喻修辞格的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 比喻是修辞学中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第一大辞格,对比喻修辞格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熟知的事物,来描绘抽象、生疏的事物,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说明深奥难懂的道理。本文将对比喻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研究,以便于更加了解比喻修辞格。 【关键词】:比喻 修辞格 发展 引言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必不可小视修辞的作用。修,指调整或适用;辞,是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辞,因而修辞就是“语辞的调整或适用”。比喻是修辞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从表面上看,比喻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手段,而实际上,比喻修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它与语言的运用,发展,变迁等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它在推导语言演变以及解释语言现象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喻还是一种人们感知、解释和评估世界的综合性方式,是在潜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情感转移,此外,从交际修辞和美学修辞的角度解读语言现象,比喻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比喻修辞也有一定的研究,比喻修辞沿着这一路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比喻,古时称作“比”、“辞”。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喻,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农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尚书·盘庚上》)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比喻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手段备受重视,最早给比喻下定义的是春秋战国时的墨子。《墨子·小取》对比喻作了如下论述:“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对于比喻的运用,墨子认为:“是故辟、俟、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 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的阐述:“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孔子认为“能近取譬”是比喻运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以身边最熟悉的东西作为喻体来说理。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难言》)在此句中,韩非子阐明的关于比喻的观点是:事物原本很清楚,如再用“虚而无用”的比喻来修饰时不可取的。 荀子认为比喻是“谈说之术”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强调比喻要符合礼仪,为宣传儒家思想服务,在《荀子·非相》、《荀子·非十二子》中他这样阐述道:“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荀子·非相》)“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荀子·非十二子》) 王充在《论衡》中这样论述比喻:“何以为辩?喻深以浅。何以为智?喻难以易。贤圣铨材之所宜,故文能为浅深之差。”(《论衡·自纪篇》)论述明确了取得比喻效果的基本方法。 总的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学者对比喻的论述呈现出零散的特点,知道魏晋南北朝,宋代,在论述比喻文章出现的同时,始有比喻专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修辞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诞生标志着汉语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文心雕龙》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这部力作的后半部许多文章专门论述修辞格。其中,《比兴》篇专论比喻,它先从概念上说明“比喻”与“起兴”的区别与联系,接着讲了比喻的不同角度,最后强调比喻的要旨在于恰切,“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且何谓‘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论及比喻:“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关也;因物喻志,比也;直击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强调了比喻在表达思想上的作用,分别指出了赋、比、兴的特点并加以区别。 在我国的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一词虽然出现的很早,但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学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而在这时期,人们对修辞现象和方法的分析不但加强了而且已经不完全依附于文论,有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修辞的研究上跨出了一大步。 三、宋代 到了宋代,南宋陈骙的《文则》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的最为详备的。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陈骙将“取喻之法”归纳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并对上述分类一一例证,类型概括全面、详细、客观,注意到了语言形式的特点。 《文则》对比喻作了专门的论述:“《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陈骙认为,作文时必须用比喻,强调了比喻的重要性,但《文则》在对比喻进行分类时没有遵循明确的分类标准。比喻词的有无将比喻分为直喻和隐喻,以语句的多少将比喻分为对喻和博喻,以喻体的语言是否同类而划分出类喻,以喻体的语气是否相同划分出诘喻……这种划分标准的多角度,造成小类之间存在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