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化繁为简,给语文课堂“瘦身”.doc

【2017年整理】化繁为简,给语文课堂“瘦身”.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化繁为简,给语文课堂“瘦身”

PAGE PAGE 1 化繁为简,给语文课堂“瘦身” “数学课,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模模糊糊一大片。”这虽是一句戏言,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复杂、繁琐、臃肿”的现象。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变成了一个大杂烩,头绪繁多,甚至有很多非语文的东西混杂其中,主次难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师们虽教得辛苦,而效果却不理想。 古人说:“大道至简。”同样,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也该是极简约的课堂。因此,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低耗,为当前的语文课堂“瘦身”,变繁琐为简约当是必由之路。 去伪存真,保留纯正语文味,别让非语文的因素牵扯了师生们的精力。 新课改后的好一段时间里,语文课上热闹非凡,一节课下来,美术、音乐、劳技……能挤的都挤到语文课堂上了。“语文本姓语”,当我们把这些本不属于语文的内容搬到了语文课上后,不仅语文味被冲淡了,“肥了人田荒了已园”,而且造成了语文堂的臃肿,白白浪费了自己与学生的时间,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曾经听一位老师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在其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这么一条:使学生理解“海市蜃楼”、“魔鬼的海”及“鸣沙”等沙漠中奇怪现象形成的科学原理。很明显,这个目标是非语文的,教者关注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中所负载的科学知识。结果是,课堂上教者花大量的时间谈光的折射、反射,用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的形成过程,还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沙漠上、海面上的瑰丽奇观。等到要来分析作者的说明思路、品味文章的说明语言、辩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时,时间已经没有了。原本一节课就可以教完的内容,因为这位语文老师当了回无名英雄,完成了本该由物理老师来完成的任务,不得不拖到第二课时。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者没能分清每一篇课文中语文的和非语文的因素。选入课本的每篇课文,其作者创作的本来意图都不是为了作为教材的,它们都承载着语文之外的其它使命,或为了反映社会,或为了教给人道理,或为了普及科学知识。作为语文老师应学会将这些从文本中剥离开去,更多的关注怎么写的,而不仅是写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课上成纯正的毫不掺假的语文课,而不是语文加思品课、语文加鉴赏课或是语文加科普课,才能将有限有时间花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削枝强干,提炼少而精的教学目标,让语文课堂轻装前进。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曾让好多语文老师颇伤脑筋,每次备课时总要冥思苦想: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呢?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又该如何制定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又当体现在哪里呢?最后往往是将参考资料中提及的和自己所能想到的按三个维度分作三项一一罗列出来,每项都有两三点。这样一来,每个教时的目标都“洋洋洒洒”一大串,少则六七点,多则十来点。从字词句篇知识的传授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阅读理解的训练到写作方法的指导,从语言文字的揣摩到情感品德的熏陶……真可谓面面俱到。但这些目标在课堂上教能一一落实吗?当然不能,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师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其结果是教师手忙脚乱,学生则“乱花渐欲迷人眼”,想面面俱到,偏偏面面不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却依然只是水过地皮湿,一点都未能深入。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要避免这种费时费力,却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的教学就必须学会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简化头绪,使目标集中。一篇课文就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材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而且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关注学情,精选教学内容,好钢用在刀刃上。 先举一个课例,这是同组的一位老师所上的《台阶》一课。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导入后,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让学生拼读解释 2、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层造好了,父亲怎样了?学生读完成后,一一讨论上述问题答案。 3、指名复述课文故梗概,之后划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重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像。 5、每人对父亲说一句话。 本来,教者设计好的程序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也许因为整个课堂上师生间的活动进行得太顺利了,中间几乎没卡壳的现象,以至结束时离下课还有三四分钟。教者很有经验,利用这三四分钟启发学生质疑。次第起来几个同学,其中有两个同学的问题颇有价值,一个问题是:“为了建造高台阶,父亲付出了一生,值得吗?”另一上问题是:“作者对父亲的感情除了敬仰、赞叹,还有别的吗?”下课在即,教者显然没办法处理学生的疑难,只草草的叫起别的同学谈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