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侨日报

「電影發展」包括甚麼? 這裡所指的並不單指「影片」本身,也會討論三年零八個月中,與電影行界所發生有關的事情。 1942-25年間真的毫無電影上映過? 在圖表一中,我們可以發現中間的時期,即淪陷期間,只有一部製作﹝事實上它也只是日人利用香港影人製作的電影﹞,這便正如之前所說1942-25年間是香港電影史上的黑暗期。 以下有些資料顯示了兩個不同的情況: 支持黑暗期的說法 《香港日報》1942年4月11日有如下的報導: 「戰後,電影事業停頓,除了老闆和有積蓄的大明星外,其餘都被捲進了貧困的漩渦,跟生活作肉搏戰。能夠登台演戲的當然比較好,不能登台的就以小生意為業。攝影師有做了雜架攤老闆,錄音師做收買舊料商人,編劇家改行投稿或者跟做小生意,工人則多轉行做苦力,或者其他粗重工夫,導演人有做經紀,有做劇團的舞台監督,也有做運輸商的助手,以謀生計。但是僅能維持個人,家屬還得另想辦法。」 反對黑暗期的說法 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 「……在報導部影畫檢閱所的指導下,各組合開了聯席會議,並決定影片上映系統和票價……時局雖然艱難,看電影以消遣苦悶的人也不少。電影院因為一般成本不高,也勉強可以維持營業。」 支持?反對? 以上兩個資料,《香港日報》為當時的一手資料,報導了即時的情況;《日佔時期的香港》則是學者研事的論著。兩個資料性質不同,所表達出來的問題也不同;另外, 《香港日報》所報導的是1942年初的情況,與《日佔時期的香港》從整體角度看當時的情況便又不同。 不過,在戰時的一份報章《華僑日報》上,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原來在42至44年間都有一些電影廣告刊登。若從這份報章觀之,在圖表一上所反映的是否有矛盾? 《華僑日報》上所刊登的電影廣告: 電影需要觀眾,然而日治時期民生困苦,電影觀眾何來? 按資料顯示,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市民一個艱難的時期: 最初每人每日配給約四兩米,後來增至六兩四錢。如果三日輪一次米,一個五口的人家,四到的米就約有十斤。這也只是僅堪糊口而已…… 抗戰時期,食品奇缺,人們一日三餐只有那麼一點米飯吃。因此,每天供應六兩四錢米就顯得不很夠。再說這六兩四錢米的米質也很差,多是些碎米、“地腳米”﹝就是掉在地止給撿掃起來的﹞,甚至是蛀壞了的,絕不是甚麼好米…… 若果實際的情形那麼壞,市民根本沒有甚麼多餘的金錢看戲,何以報章上仍會有電影廣告?它吸引甚麼人去看? 《華僑日報》所反映的似乎與民生狀況不乎,然而若沒有觀眾,這些廣告又有何用?何以見得市民會有能力去看戲? 《華僑日報》所刊登的反映了甚麼意義? 市民的生活水平? 當時香港市民需要用軍票作生活購物的交易,根據一些口述歷史的記述,情況是: “最初的兌換率是軍票一元對港幣兩元, 從第二年起改為軍票一元對港幣四元。更有甚者,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四日發布了總督令, 規定市面禁止一切港幣交易, 全部港幣換成軍票被訂為市民的義務。” 見吳輝譯 香港軍票與戰後補償 p.45-6 兌換率加重了市民的負擔 口述歷史資料 學者整理訪問當時人的生活情況 “港幣的價值大約是一元港幣可買四十斤米, 一角可買十五隻雞蛋。 四萬元港幣可以買兩層樓。” “當時人們的工資水平怎樣呢?在好的公司工作的, 一個月是二十至三十元港幣, 低薪的只有三至四元港幣, 有的住家幫傭甚至不給工資。” 見吳輝譯 香港軍票與戰後補償 p.94-5 圖表二:生活水平比較 以當時軍票作為價格單位 圖表二顯示了數個不同的生活、娛樂物價,以當時人的生活水平而言,看電影原來不算昂貴,特別是相對賽馬而言。若果說賽馬是上流社會人士的娛樂,電影﹝包括粵劇、話劇﹞算不算普通階層的主要娛樂? 日政府有時為了收宣傳之效,更會提供免費的電影,當然這類影片,主要用作宣傳日政府之用,會否有市民被迫觀看,這情況是有可能的。﹝根據《香島日報》所載:1944年「映畫配給香港分社」有「巡迴映畫班」之設,一月至十一月間,曾舉辦「宣傳撫慰映畫展」四十七回,放映映片有「日本新聞」等,觀眾八萬一千多人。﹞ 這些解釋了為何會有學者說在三年零個月時代仍有不少市民去觀看電影。 《華僑日報》所反映的意義: 一、日政府的目的? 1. 宣傳工具:明顯地電影發揮了政治及社會控制的目的,日政府透過電影這類型的娛樂,一方面可以顯示出日政府對待民生的態度;另一方,作為一個宣傳工具,電影﹝特別是紀錄片﹞更可作宣傳大東亞共榮、日軍聲勢之用。 2. 報章上有不少的電影娛樂廣告,也可以顯示出一種「昇平」的現象,突顯出在日政府統治下,香港市民的生活仍是「多姿多彩」,為日政府塑造「正面」的形象。 《華僑日報》所反映的意義: 二、電影廣告? 若細看《華僑日報》上的內容,可以發現並非所有「電影廣告」均為電影上映的宣傳。原來有許多是粵劇、話劇的宣傳。在日治時期,許多電影工作者也會參與粵劇、話劇的工

文档评论(0)

ted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