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熙乾隆柳条边与长春乐山镇
康熙 乾隆 柳条边与长春乐山镇
绳海文
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掌故就在我们身边,却由于我们的粗疏和无知,任它们埋没飘零,而我们的乡邦热土,则失去了它应有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
一 ?乐山昔名勒克山
乐山镇,位于长春市西南35 公里处。其西、南结邻伊通,东、北接壤长春。地形为长白山余脉之台地和伊通河平原。据《长春古今政区》记载,乐山镇始建于民国三年,即1913年,曾为伊通县的二区、四区、十二区,1956年改置乐山乡。1958年划归长春市郊区,1995年划入长春市朝阳区。
镇西的庙山脚下曾有一座龙泉观,当年香客络绎,香烟飘渺。庙山上的大钟,钟声浑厚悠扬,祈祷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乐山镇的集市,烧锅、油坊、杂货铺、铁匠炉、木匠铺,人气旺盛,生意红火,惠及方圆百十里。小镇一座,货畅其流,点缀着乡间的日子,真是有滋有味儿。可惜,老街早已被冷落。那庙宇、钟亭甚至连废墟也没留下。新街则与时俱进,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追赶着现代文明,述说着小镇的宿命和它的历史变迁。
乐山镇西南不远处,有一座磨石山。磨石,满语叫“勒克”,约一百多年前,乐山称勒克山。山上至今还残存着“矿坑”和石渣,当年的磨石曾外运到关内和东北各地。
勒克山转为乐山,不仅有“勒”“乐”的音转,还有“克”字音节的虚化。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修建于光绪八年,即1882年的龙泉观,其庙山的大钟上,即铸有“勒克山镇”字样。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编撰的《吉林通志》,其中疆域篇有“正北距(伊通)州六十里勒克山镇”等文字记载。而民国九年,即1920年的《吉林公报》上载有,“二区乐山镇仓存四百九十石零六斗一升四合三勺”的文字。根据所见的文物和文献可知,勒克山——乐山的音转和简化,大体应在清末民初,即1882至1920年中间完成。当然,地名的改变不会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伪康德四年,即1937年,伊通县编写的《伊通县乡土志》中,称乐山为乐山镇、乐山保,但地图却仍标注“勒克山”。即便是1949年之后,本地民间还仍有“落凤山”,“落花山”等口语说法。
至于乐山建镇,以大钟所铸文字为证,至少在1882前,乐山已设镇治,称勒克山镇。如今的乐山小镇早该是百年老镇了。
远在明代初年,勒克山卫,就是当年的七十二个羁縻卫之一。山不在高,五百多年前的明正统年间,勒克山卫就为乐山赢得了地望。
二 ?边门威震柳条边
明清之际,关东地广人稀,游牧民族区域边界游移不定。满洲贵族入主中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还是把龙兴之地当做皇室私产,加以封禁,于是,修筑了柳条边。这样,既可以保护祖陵风水、皇家围场和关东特产,又可以保护满族风俗文化。同时,也明确了盛京将军、吉林副都统、蒙旗辖区的界限。
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分。从盛京老边U字形的底部,开原的威远堡起,向东北延伸,经吉林副都统辖区的伊通州,到乌拉境今舒兰亮甲山止为新边,新边的东、南方称边里,西、北方称边外。
柳条边,由沟、壕和树障构成,总长二千六百余里。是具有军事管制性质的地域防护工程和民族分界线。
盛京老边设十六个边门。柳条新边设布尔图边门、赫尔素边门,伊屯边门、巴彦鄂佛罗边门等四座边门,统属于吉林将军,其中,前三个边门在伊通境。伊屯边门具体位置,在乐山镇东北角约二十五里处的伊通河西岸,现已淹没在新立城水库之中,成为水下历史。
当年,伊屯边门有砖瓦门楼一座,即防御衙门。门洞通车马行人,两边耳房,一边住巡差,一边作囚室。门楼的山墙与边墙相接。门楼的匾额大书伊屯边门,小字为吉林将军所属,“衙门重地,国课攸关。有人故违,定行究办。”甚至“有私越者,必置重典”。边门衙署设防御一名,正五品京外武官;笔帖式一名,低级文官,掌管档案文书、满汉蒙文翻译。总领催一名,披甲兵三四十名,掌管边门开闭,稽查出入行人。出入者须持当地官署签发的通行证“印票”。边门下设七座边台,边台设领催、千总,管辖一二百台丁,对边门、边台,边墙加以管理。如今边沿子的孙家台,邢家台,靠边王等数不清的村落,以及万亩田畴,见证了荒凉岁月中拓荒者们的劳绩,也见证了柳边春秋。
几乎与清王朝共始终,清亡,柳条边的军事系统自行裁撤,而柳树却已蔚然成林。至今,乐山镇王小店东北尚有一小段柳条边遗迹。
清代初年,伊通河水量丰沛,素有“黄金水道”之誉。
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康熙帝在祭告祖陵的同时,巡幸吉林乌拉,了解那里的山川地理,水陆交通,检验水师战船,开始擘画抗击沙俄的东北防务。次年春,令“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门,伊尔门河口,验视水势。”验视后,他报告称:“伊屯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吉林地方伐木造船百艘,由伊屯河运米松花江。于伊屯门、伊屯口筑仓收贮。”最后裁定,东辽河,伊通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江河水陆联运,建造兵站粮仓。乐山的伊屯边门即是第三兵站。
从东辽河上游的邓子村到伊屯边门有百余里陆路,军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