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zyme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笫四章 酶 第1节 酶的本质和特性 第2节 酶的组成、结构 及催化原理 第3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pH影响酶活力的原因: 1. 过酸或过碱酶产生变性。 2. pH改变,酶虽然不变性,但酶活力受影响。 3. pH改变,底物的某些基团离解。 酶-pH曲线大体还有下列形状。 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来自B,C二链。 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以及影响此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研究酶促反应的意义:为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酶作用机理提供实验依据。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意义。 一、米氏学说的提出 米氏方程(学说)是描述作用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的,它是从大量实验结果总结出来的。 酶催化反应实验结果如下: 20世纪初,人们发现酶被底物所饱和的现象。 饱和现象对所有的酶都存在,只是底物的浓度有差别,有的差异很大。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提出了各种假说。其中,“中间产物”学说较为合理。 [S] + E E[S] E + P (A) 作用物 酶 复合物 酶 产物 (中间产物) 1913年, 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了酶催化反应基本原理,用下面公式表示: (B) 此公式称为米氏方程。 二、米氏方程的导出 在米氏工作基础上,Briggs和Haldane作了补充与发展,推导了米氏方程。他们从酶的饱和现象出发,按照“稳态平衡(steady-state theory)”设想,酶催化反应分两步。 第一步:形成复合物, (1) 第二步:复合物分解。 (2) 这两步反应均是可逆的。它们的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度常数分别为?1 、?2、?3和 ?4 。 Michaelis和Menten提出的酶催化反应假说仅考虑了酶复合物的形成速度,忽略了酶复合物的分解。 Briggs的发展就在于形成速度与分解速度综合考虑,而且还考虑了产物与酶可再形成复合物。 ES的形成量与 E+ S 和 E + P 有关。而E与P 形成ES的速度与E与S形成ES的速度相比(?4 ? ?1 ), P与E 形成ES的速度可以忽略。因此ES的形成速度用下式表示: 三、米氏方程的物理意义 当酶促反应处于 ? = Vmax/2时,由 式(11), Vmax /2 = Vmax?[S] / (Km + [s]) 即 Km = [s] 这就解释了实验结果。 Km的物理意义: Km 值是当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单位为 mol/L,与底物浓度一样。 注意事项: 1. 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一般只与酶的本质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不同的酶, Km值各异。 Km 值一般在1.0×10-8 ~ 1.0 mmol/L之间。 2. 如果一个酶有几种底物,则对每种底物都有一个Km 值。 同一种酶的几种底物的Km 值比较, Km值最小的为最适宜底物。 Km 值可作为专一性的参考。(举例) 3. 1/ Km可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亲合力的大小。1/ Km 值愈大,亲合力愈大。 达到Vmax/2所需底物浓度愈小。 4. Km与KS KS 是在k3 ? k1, k2情况下的Km 值,按照Michaelis规定: Km = [E]?[S] / [ES] = k2 / k1 (12) 1961年国际酶学会建议式(12)定义为KS. 结合式(A)和式(12)可知, KS是酶与底物复合物的离解平衡常数。而Briggs在推导米

文档评论(0)

love19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