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水岭梗塞 watershed infarct 陈佳 郑日亮 王朝霞 分水岭梗塞 脑内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塞 约占全部脑梗塞的10% 国内报道为2.6-16.6% 60 岁以上老年人多见 imaging studies in sever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disease report an incidence ranging from 19% to 64%. 病因 体循环低血压 低血压引起的WI常是多发性,双侧病变。 颈内动脉狭窄 当血管截面积减少达50%以上时,血管远端压力便会受影响,若合并全身血压下降、血流动力学紊乱或侧支循环不健全时更易发生CWI 血管微栓子 微栓塞引起的WI常位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交界处 微栓子包括心脏附壁血栓、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结晶、癌瘤栓子等 体循环低血压 休克 降血压药物应用不当 体液丢失 严重心律失常 糖尿病并发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麻醉药过量 病因 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 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mm,则可保护脑灌注,避免发生CWI;若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mm 或缺如,则易发生CWI. 血液流变学异常 真性细胞增多症 镰状细胞病 血小板粘附及凝集亢进等 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增高 原因不明 分型 大脑半球的W I: 皮层前型占16.5% 大脑前-中动脉交界区的梗塞。 皮层后型 33. 6% 位于大脑中、后动脉交界区。即顶、枕、颞交界处。 皮层下型 44.5%位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的分水岭区,病灶位于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周围半卵园中心。 全皮层型 1.4% 病灶位于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供血区, 累及额中回, 中央前、后回上部, 顶叶上部及枕叶前部。 小脑W I 小脑两条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 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 眩晕、呕吐、头痛、共济失调、眼震、构音障碍等。而意识丧失较其它类型小脑梗塞多见 42% 的小脑W I 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脊髓W I 脊髓前后动脉与根动脉供血区边缘带 分型 前分水岭梗塞 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区 后上分水岭梗塞 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支的边缘区,梗塞位于侧脑室体后端的扇形区 后下分水岭梗塞 全皮层型 大脑前、中、后动脉共同供血的顶颞枕叶三角区, 梗塞位于侧脑室三角部外缘 皮质下分水岭梗塞 大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交界的弯曲地带 临床表现 大脑半球的W I 前分水岭梗塞 后分水岭梗塞 深部皮质下分水岭梗塞 小脑W I 即幕下性分水岭梗塞 脊髓W I 大脑半球的W I 前分水岭梗塞 又称皮质前型 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 临床表现以上肢为主的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很少有面、舌瘫。优势半球病变则有皮层性运动性失语。可见重复语言,暴发性短句,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局灶癫痫,双侧病变可有四肢瘫痪和智能障碍。 大脑半球的W I 后分水岭梗塞 又称皮质后型 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枕顶部的分水岭区,也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 偏盲最多见,多见下象限盲伴黄斑回避现象,偏瘫较轻或无,约1/2有情绪淡漠,主侧损害可有孤立认字困难和皮层型感觉性失语,非主侧偶见体象障碍。 大脑半球的W I 皮质下分水岭梗塞 位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的边缘带,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为小的梗塞灶 皮层下型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偏瘫,半数可有对侧偏身感觉减退,一般为传导束性。优势半球病灶可致不完全运动性失语。 小脑分水岭梗塞 小脑主要动脉末端的边缘区 可引起轻度共济失调。 多数患者红细胞压积升高,常超过20.2mmol/l(45Vol%). 脊髓W I 颈部脊髓前动脉与根动脉的软膜丛供血区边缘带,表现为颈痛、臂痛, 双上肢无力及腱反射消失、远端周围神经性肌萎缩。 也可发生于颈部脊髓后动脉与根动脉供血区边缘带。表现为同侧Horner’s 综合症、颈部感觉缺失、斜方肌无力, 面部触觉减退、脊髓后柱细胞功能丧失, 偏瘫以及病灶以下对侧脊髓丘脑束功能丧失等。 病理表现 皮层前型: 相当于额中回, 呈楔状, 尖端朝向侧脑室, 底朝向皮层面, 前、后中央回上部, 呈带状前后走行, 皮层后型: 常位于颞顶枕交界区, 呈楔状, 尖朝向脑室, 皮层下型: 主要位于基底节及侧脑室旁, 可连成一条线状或间断的梗塞灶,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皮层前型及皮层后型梗塞灶,CT 表现为扇形或三角型尖端朝向脑室、底向脑凸面的低密度灶。 皮层全型的病变在半球凸面上部, 旁中线呈条带状前后延伸, 在大脑皮层上部平面的CT 片上,,呈前后宽带状低密度灶。 皮层下型病灶呈点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灶, 有时不易与腔隙性梗塞相区别。后者多分布在基底节区,病灶小于1. 5cm , 近圆形。 MR表现 MR对皮层下白质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