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docx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 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资侨力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不断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的地位一直难以撼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汕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创办特区之初,特区的开拓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顽强拼搏,顶风沙、冒酷暑,住篷棚、成功地走出一条“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收益一片”的求实创新之路。上世纪90年代后,汕头抓住经济特区扩大到整个市区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市场经济活跃的契机,明确市场经济体制,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在特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整个汕头市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29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5.7亿元。1987年,全市实现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5年提前实现第三个翻番,2009年突破2万元。2009年,汕头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8.5亿元,人均年消费品零售额1万多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近2万元。经济特区成立35年来,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汕头的产业结构演变从198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5.1:34.1:40.9调整到2011年的5.1:56.4:38.5,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玩具礼品、工艺毛衫、轻工机械、精细加工、音像制品为主体的工业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但是汕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加强。现如今的汕头,已经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轨道。最新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7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97.5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5.01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6:52.2:42.2调整为5.4:5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