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整理.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辨证法整理

1.第一章第四节,试述下列自然科学理论的哲学理论8个 也包含非欧几何相对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重点是时空观 相对时空观的科学依据 2.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3.鸭兔图实验给你的启示(科学源于观察,观察的结果源于预设) 4、科学事实的特征 4.证实和证伪(科学理论能够证实吗) 鸭兔图 --是格式塔心理学上的典型例证。它表明: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而在哲学上,哲学家却以此来思考感觉与认知的关系。比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就借助这个图形来说明:如果同一个对象可以被看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么,这就表明知觉并不是纯粹的感觉。我们必须在叙述知觉中注意若干方面。对知觉的报道承受着概念,是对经验与思想的结合。 HYPERLINK javascript:void(0); 编辑摘要    鸭兔图 心理学家J.贾斯特罗在他的《心理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中画出的一个模糊的图形,它既可以看作是一只鸭子的头,也可以看作是一只兔子的头,虽然人们无法同时看出这两者   实验发现,如果把这样一个图形放在一群孩子面前,孩子就会说:“这是鸭头!”过一会儿他又会说:“这是兔头!”并且会不断在两个图形之间转换。不仅面对这一图形时,而且在许多图形下,孩子们都会将它们看作一个具体的东西,而且会在不同时刻或情境下看作不同的东西。   后来,著名童书作家艾美·罗森豪和插画家汤姆·立顿德将这个“鸭兔图”改编成了一本有趣的童书——《鸭子!兔子!》(Duck! Rabbit!)。故事就由这两个不同的争辩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小朋友可以学习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谁对谁错,甚至到最后这两个声音也互相妥协,认为对方可能才是对的。   从心理学上讲,“鸭兔图”是格式塔心理学上的典型例证。它在表明: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而在哲学上,哲学家却以此来思考感觉与认知的关系。比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就借助这个图形来说明:如果同一个对象可以被看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么,这就表明知觉并不是纯粹的感觉。我们必须在叙述知觉中注意若干方面。对知觉的报道承受着概念,是对经验与思想的结合。   知觉不是纯粹的感觉。感觉是我们被动接受的,几乎不存在差别。在上面那个实验中,孩子们面对的是同一幅“鸭兔图”,感觉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在对接受到的感觉材料进行 HYPERLINK /sowiki/%E7%BB%BC%E5%90%88%E8%AE%A4%E7%9F%A5?prd=content_doc_search \o 综合认知 综合认知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的孩子看成了鸭子,有的孩子却看成了兔子。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事物的过程,同时也是给这个事物赋予意义的过程。赋予的意义的不同,事物向我们显现的面目就会大相径庭。著名哲学家胡塞尔也曾举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他说,当我们在蜡像馆中漫步时,我们在台阶上遇到了一个陌生女士,这是一个在一瞬间迷惑了我们的蜡像。而当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错觉时,对女士的感知就会转变成对女士蜡像的感知。在这里,感觉材料并没有变,发生变化的是我们的赋予意义的方式。   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它看成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东西。这里的期望,是以往的经验给我们的。而经验,并不是个人内在私有的心理状态或过程,而是由人类文化和教育造就的。它们不是任何心理的或生理的因果联系,而是由人类生活形式所建构的概念联系。例如,对于同一图形,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看出的东西也就不同。对于从未见过鸭子的人来说,他就不会将“鸭兔图”看作一只鸭头图。而且,生活形式已经基本上限定了一个人知觉的范围和方式。一个人没有知觉“方面”的能力,不仅仅是因为他缺少想象力,而是因为他没有欣赏深刻的多样生活的文化。比如,讲一个笑话或者幽默,我们中国人听完可能会捧腹大笑,而外国人听完可能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在这里,外国人也许并不是听不懂这个笑话的内容,而是因为不了解我们的文化而无法感知其中的“笑料”。   广受欢迎的科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维尔在写到中国同西方思维的不同之处时就提到,拥有相同年龄和教育背景的一组中国学生同一组非中国学生被安排浏览图片,并在观看后被问到看到了些什么。中国学生基本上将图片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而非中国学生则指出了图片中的某些特定部分。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学生倾向于在全局中看待事物,而非中国学生则更关注他们所感兴趣的画面中的特定事物。 科学观察应遵循那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观察者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反映观察对象,绝不能搞主观虚构。 (2)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尽可能的从多方面观察自然事物,把握对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ojiahao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