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评价制度体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评价制度体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 一、电子课程评价方案的目的与依据 电子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电子 二、评价原则 依据《电子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严谨地进行评价。 (1)明确评价的主体与责任 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活动中,应给学生自我 (2)把握评价的依据与内 评价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应对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运 (3)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实施主体多元、形式多元、内容多元和目标多元等评价,实 三、评价方法 (1)对学生的评价应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 (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终结性的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50%的办法计算总评成绩。教师进(含劳动)综合评定,二者比例为3:2。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应的学分。 (3)终结性评价侧重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查。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 (4)学生可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的互评相结 (5)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裁判员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 (6)采用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实践报告、 (7)教师评价、小 (8)过程考核、阶段考核、专项技术考核和综合技术能力考核相结合。 (9)项目实习总结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四、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本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教以及教学质量小组评价三部分,每一100分,其权重分别为0.2、0.4、0.4。教学质量评价总分为l00分。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测点 评估标准 分值 评价等级 需要提供的实物 及佐证材料 A B C D E 1 0.8 0.6 0.4 0.2 教师队伍 (20分) 1—l 专业负责人学术水平、 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 专业负责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所学专业对口;高级职称,双师型; 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具有课改思路, 有教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4分 专业负责人相关资料 专业 负责人 情况 1—2 专业教师知识结构、 年龄结构、人员配置 与中青年教师培养 专任专业理论课教师学历均达本科; 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中高级职称 人数达7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人数 达25%;“双师型”比例达60%以上。 4分 师资现状一览表 师资培养 1—3 科研项目、教材及论文 获省、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教 师参编的教材、作品、课件、论文、 指导设计的、作品、竞赛等获市级以 上奖励;有省、市级以上教学研究项 目,或教育教学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 (第一作者) 4分 教学成果目录及证书、 近三年教学研究项目、 发表论文一览表及实物 教学研究 1—4 教研活动、教改成果 和教学成果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 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 成效,有省、市级以上成果;发表了 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平均每人0.5 篇以上。 4分 近五年科研项目、出版 学术专著一览表及实物; 近三年公开发表的学术 论文统计表及实物 学术水平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测点 评估标准 分值 评价等级 需要提供的实物 及佐证材料 A B C D E 1 0.8 0.6 0.4 0.2 教师队伍 (20分) 1—5 对课程的态度、理解、 创新、授课质量 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选择切 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形式多样的教学 策略,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 式,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 极性;推进项目教学法、实行理论实 践一体化;推进研究性学习;加强信 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 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4分 研究性学习老师的工作 职责;学生课题研究开题 报告、实物及结题论文。 教学质量 电子课程 (20分) 2—l 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 有根据教改要求修订的先进适用的教 学计划及课程标准,并有记录存档。 3分 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学 计划);专业的有关课程 标准。 课程计划 及标准 2—2 2—2—A 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 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 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 6分 教师的教案、备课本、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