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情况总结.doc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情况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情况总结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与软件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建有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本系现有教师59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共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占人数比例70%以上,其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较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够较好开展教学、科研、教育等各方面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第二批开办的本科专业,2010年7月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并招生,蚌埠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届本科生2010级电子班报到学生59名,现已全数毕业。截至2014年10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学生共383名,每年报到率均在93%以上。 本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与要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并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限选、专业选修四个模块构成。 近四年来按照该专业建设目标及进度计划,结合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以蚌埠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明确建设的目标、思路、计划和任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专业建设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进展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抓手,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依托、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实践资源配置,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专业特色,使本专业成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2010年以来,我们认真探索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与社会发展和学校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能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开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本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本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数学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②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③了解仪器仪表、微电子学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④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⑤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⑥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翻译能力; ⑦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和2014年分别修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①构建了统一的学科专业平台。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兼顾基础和前沿技术,各专业及方向区分度高。教学计划安排采用3.2+0.8模式。 ②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四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资源,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自主创新实践环节,构建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能力培养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增加了专业课程群的综合项目实训,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③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企业参与的课程设计、综合项目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经过二次修订,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工程化培养特色,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进展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围绕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并重、专业结构合理、团队合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