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5讲 数列的综合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法总结] 数列试题形态多变,时常有新颖的试题入卷,解答数列综合问题要善于综合运用函数方程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以及特例分析法,一般递推法等.要提高将陌生问题转化、化归为熟知问题的能力.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和数列{bn}的前n项和的Tn; (2)若对任意的n∈N*,不等式λTnn+8·(-1)n恒成立,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正整数m,n(1mn),使得T1,Tm,Tn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m,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不同省市的高考对该内容要求的不尽相同,考生复习时注意把握.数列与解析几何交汇问题主要是解析几何中的点列问题,关键是充分利用解析几何的有关性质、公式,建立数列的递推关系式,然后借助数列的知识加以解决. 热点突破18 数列与解析几何、三角交汇问题的求解策略 一、数列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示例】 (2011·陕西卷 )如图,从点P1(0,0)作x轴的垂线交曲线y=ex于点Q1(0,1),曲线在Q1点处的切线与x轴交于点P2. 再从P2作x轴的垂线交曲线于点Q2,依次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一系列点:P1,Q1;P2,Q2;…;Pn,Qn,记Pk点的坐标为(xk,0)(k=1,2,…,n). (1)试求xk与xk-1的关系(2≤k≤n); (2)求|P1Q1|+|P2Q2|+|P3Q3|+…+|PnQn|.  [审题与转化] 第一步:求点Qk-1的坐标及过点Qk-1的切线方程.  第二步:令切线方程y=0得出xk与xk-1的递推关系.  [规范解答] 第三步:(1)切点Qk-1(xk-1,exk-1),切线方程为:y-exk-1=exk-1(x-xk-1),令y=0得:xk=xk-1-1(2≤k≤n).  [反思与回顾] 第四步:解决此类题目仅靠单一知识点,无异于杯水车薪,必须对蕴藏在数列概念和方法中的数学思想有所了解,深刻领悟它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二、数列与三角的交汇 【示例】 (2011·安徽卷)在数1和100之间插入n个实数,使得这n+2个数构成递增的等比数列,将这n+2个数的乘积记作Tn,再令an=lg Tn,n≥1.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tan an·tan an+1,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规范解答] 第二步:(1)T=(t1·tn+2)·(t2·tn+1)·…·(tn+2·t1)=102(n+2),∴an=lg Tn=n+2(n≥1); (2)由题意和(1)中计算结果,知 bn=tan(n+2)·tan(n+3),n≥1.  [反思与回顾] 第三步: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很难想到求T及两角和正切公式的应用,但细心品味一下本题还是不错的,命题人真费了不少工夫. 1.(2011·陕西卷)植树节某班20名同学在一段直线公路一侧植树,每人植一棵,相邻两棵树相距10米.开始时需将树苗集中放置在某一树坑旁边,使每位同学从各自树坑出发前来领取树苗往返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这个最小值为________(米). 高考经典题组训练 解析 将20位同学视为数轴上0、10、20、…、190的20个点,则路程总和为y=2(|x|+|x-10|+…+|x-190|),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知,当有奇数个点时,位于中间位置的中点到各点的距离和最小;当有偶数个点时,中间两点之间的点到各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所以当90≤x≤100时,ymin=2[x+(x-10)+…+(x-90)+(100-x)+(110-x)+…+(190-x)]=2(100+110-10+…+190-90)=2×10×100=2 000. 答案 2 000 答案 24 抓住3个考点 突破4个考向 揭秘3年高考 第5讲 数列的综合应用 考点梳理 1.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比较表 不同点 相同点 等差 数列 (1)强调每一项与前项的差; (2)a1和d可以为零; (3)等差中项唯一 (1)都强调每一项与前项的关系; (2)结果都必须是同一个常数; (3)数列都可由a1,d或a1,q确定 等比 数列 (1)强调每一项与前项的比; (2)a1与q均不为零; (3)等比中项有两个值 (1)审题——仔细阅读材料,认真理解题意. (2)建模——将已知条件翻译成数学(数列)语言,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弄清该数列的特征、要求是什么. (3)求解——求出该问题的数学解. (4)还原——将所求结果还原到原实际问题中. 2. 解答数列应用题的步骤 (1)等差模型:如果增加(或减少)的量是一个固定量时,该模型是等差模型,增加(或减少)的量就是公差. (2)等比模型:如果后一个量与前一个量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时,该模型是等比模型,这个固定的数就

文档评论(0)

me545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