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传统乐器改良述略.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赫哲族传统乐器改良述略   摘 要:赫哲族传统乐器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口弦和萨满仪式中所用的击节乐器萨满鼓。在当代社会,虽然这两样乐器都失去了传统社会的实际功能,可出于文化符号的考虑和艺术表演的需要,它们都在悄然发生着形制和功能上的变化,这无疑是一种良性改革,本文针对笔者所见,略作综述。   关键词:赫哲族传统乐器;口弦;萨满鼓   1 口弦乐器概述   口弦这件小型乐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作“口琴”。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口弦并不鲜见,也都有自己的称呼,如彝族叫“洪洪”,傈僳族叫“玛哥”,白族叫“毕协”,傣族叫“拜”,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独龙族叫“芒锅”,高山族称“嘴琴”。   口弦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两种;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口弦的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拨动和抻动两种,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演奏口弦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弦柄,多片弦则使其呈扇形,将簧舌部分置于两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动,便发出明亮的叮咚之音。另外的一种抻动口弦,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有一条丝线,演奏时将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片振动发音。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呈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   2 赫哲族口弦   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由金属材质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演奏。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鱼,形如“丁”字,两端饰彩线,平时放置鱼形木雕琴盒中。琴身有中指那么长,现在都是用钢片弯曲成外壳,中间嵌上细长的钢簧制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姑娘、小伙儿常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赫哲族口弦属于弹奏乐器,它的发声原理是:用口腔做共鸣,依靠口腔与舌的变化改变音色,同时用手指拨动琴弦。它的演奏方法是:用左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握住口弦圆柄部位,用牙齿顶住琴身,用嘴唇包住琴身尾部,右手食指向后方拨动簧片。   第八届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明新老人将赫哲族口弦加以改良,经过30多次的试验、改装、制造,他自认为能够演奏旋律,这一效果的实现实际上是依靠口腔的空间变化得以实现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和突破。改良后的琴体为铜质结构,甚至构成了系列成品样式,增加了双簧口弦琴、三簧口弦琴。   3 萨满鼓概述   温特,汉译“神鼓”。历史上,温特在赫哲人的生活中不仅作为祭器使用于萨满祭祀仪式中,也作为乐器在民间流传。温特,是赫哲族萨满祭祀仪式中的标志性乐器。   3.1 温特的传说   在赫哲人那里,鼓声的象征意义最为古老的解释是“雷”。萨满借助于雷的力量,驱魔逐妖、惩恶扬善。温特还是萨满的运输工具,它象征着船或马。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考察赫哲族时搜集的《一新萨满》故事中,就记载了一新萨满过河无桥遇阻,将手中神鼓抛入河中变为一艘小船而得以过河的故事。   3.2 温特形制   赫哲族温特为木框,以狍皮或鱼皮蒙制并用鼓槌击打的单面鼓。温特,是赫哲族萨满的象征。从田野考察的情况来看,赫哲族萨满的温特形制最为独特,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材料上,都很古朴、奇特,较多保留了渔猎经济时代的原始风格。   (1)圆弧――长方形萨满鼓。鼓身很大,口上下呈圆弧状,鼓身左右为直线形,鼓面中间有明显的接缝痕迹;其尺寸接近于近代民族学者较早的记述,纵径为52~77cm,横径为40~48cm;这种形制的萨满鼓份量较重,制作工艺比较粗糙。   (2)椭圆形萨满鼓。鼓身较重,鼓圈厚达2.5cm,纵径为60~78cm,横径为37~51cm。这种形制的萨满鼓,形状接近于长方形圆弧形鼓,但鼓圈弧度较大,上下左右浑圆为一体,所以还是属于椭圆形。鼓面中央设一铁质圆形抓环,用以持鼓。鼓槌为木制,槌身裹带毛的兽皮,木柄缀以彩绸为穗。   (3)蛋卵形萨满鼓。鼓身比较轻盈,呈“上圆下尖”的形状,纵向直径为48cm,鼓身中间最宽的横径为27.5cm。值得注意的是,这面鼓没有东北地区诸民族萨满鼓上常见的用于持鼓的“抓环”和连接抓环与鼓圈的“鼓绳”;鼓面为大鲜鱼皮,是用一排密密麻麻的圆头铁钉固定在萨满鼓的鼓圈上,鼓圈为柔性较强的柳条弯制而成。萨满在演奏时,用手抓持神鼓尖形的底部。与这面鼓相配的一只鼓糙,是用桦木削刻而成,一面为光板,一面粘贴毛皮。   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记载了3面温特,其中两面为椭圆形(有形制数据),一面为圆形(无形制数据),鼓的背面以一铜圈为中心,用4条皮带分结于鼓缘,铜圈即为持鼓的把手。鼓面以兽皮蒙之。其材质,鼓圈用黄柏犁、松木、槐木、柏木、揪松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