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述森:让“中国北斗”成为“世界北斗”.docVIP

谭述森:让“中国北斗”成为“世界北斗”.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谭述森:让“中国北斗”成为“世界北斗”   52岁定位“本行”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已经52岁的谭述森,毅然离开了曾经奋斗29载的军事测绘战线,投身于这个全新的领域。   1965年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毕业的谭述森,一直在军事测绘岗位上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国西沙海域的地图精度很低,难以满足军事需要;而一些邻国趁着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开始觊觎这片远离中国大陆的海疆。为了维护领土安全,必须有精确的军事地图,国家组织了多种团队争分夺秒地开展测绘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谭述森所在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运用雷达无线电联测手段,得到了西沙群岛的大地联测数据,精度达1米,填补了新中国高精度海图上的一块空白。 谭述森院士在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做报告   为了进一步拓展测绘导航业务,领导要他参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项论证工作的时候,他带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务。多年之后,他对此回忆说:“升入大学的时候,我实际上是被分配到了雷达专业,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此前完全陌生的领域。雷达的工作原理与卫星定位系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虽距离退休已经不远,如果让这个属于‘本行’的任务擦肩而过,这将会成为我的终生遗憾。所以,我欣然同意回归‘本行’。”   领受这项全新的任务,必然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当时,美国早已建成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也即将建成“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而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储备相当薄弱,尚未“起跑”就已经落后于世界强国20多年,专业人才也相当匮乏。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谭述森和他的团队一起,开始了这项国家战略工程的起跑。 谭述森院士在接收《知识就是力量》记者采访   “在接受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就很清楚,‘北斗’的研发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尽管技术储备薄弱,但我们必须要迎难而上。”谭述森说,“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人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一代人。如果我们失败了,或是无果而终,那么新一代科研人员再次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必然会首先查找前人失败的原因,其代价恐怕会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2013年10月,谭述森院士与杨元喜院士交流   “保险绳”不能交到别人手里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在研发“北斗”的漫长征程中,这或许是谭述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卫星导航技术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命脉,既不能依赖别人的系统,也不能照搬别人的技术。否则,最终会受制于人。   最早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根据“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院士提出的“双星定位”理论,北斗一号使用两颗地球静止卫星,实现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性卫星定位服务。但是,这项创意想要变成工程应用,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当时的中国既没有双星高精度定位的成熟理论,更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持,谭述森决定从新技术上寻求突破。他巧妙地将地面高程数据库,与两颗卫星的数据相互补充,不但实现了精确的定位,还实现了位置报告和短时通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还需克服无线电快速测量等难题。 2013年,谭述森院士与北斗总师团队技术交流   对于卫星导航系统来说,导航频率资源是它的“生命线”。没有可用频率,建设卫星导航系统就无从谈起。在北斗一号开始研发之前,发达国家已经在卫星导航领域捷足先登,使国际上通用的导航频率所剩无几,争取频率就需要从零开始。   作为北斗频率设计与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以和平利用太空为依据,经过复杂的频率设计与周密的干扰仿真计算,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星导航频谱共用与兼容性评估准则。他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导航频率协调专家的广泛认可,并且推动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新的规则。经过与几十个国家300多次艰苦的谈判,“北斗”终于争取到了系统发展所必须的宝贵频率资源。 1997年12月,谭述森院士与团队研制数字快捕   拥有“独门绝技”方能傲立全球   在着手研发“北斗”之初,谭述森就希望为它赋予某些“独门绝技”。这是因为,已然成熟的GPS系统,早就解决了“我在哪里”的问题;它的功能,也仅限于这种定位服务。在谭述森看来,如果只满足于跟在GPS后面追赶,“北斗”就会是一项短命的事业;而卫星导航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将是解决“我们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说,享受定位服务的每一个人,都能知道彼此的方位和情况,并且互通有无,就像今天手机微信软件里的“朋友圈”功能一样。   因此,在建设北斗一号的时候,这套系统就在定位的基础上,增加了授时和通讯的功能。在2003年北斗一号竣工之后,类似手机的北斗一号终端机,可以收到从卫星传来的精确时间,而且能互发短信,甚至将短信发送到指定的手机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中,这些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