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及建筑中水工程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及建筑中水工程 1、居住小区给水工程 2、居住小区排水工程 3、建筑中水工程 本节概述 居住小区中的给水排水工程,是指小区内部的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是在室内给排水管道和室外市政给排水管道之间起衔接作用的室外管道工程,是一项重要的住宅配套工作。 1.1 居住小区给水水源 居住小区给水系统:水源、管道系统、二次加压泵房和贮水池组成。 城镇中的居住小区给水水源取自市政给水管网; 远离城镇的大型厂矿的居住小区,一般由厂矿水厂 供水; 远离城镇的居住小区,若附近有合适的水源,亦可 作为该地区的供水水源。 1.2 居住小区设计用水量 1.3 给水系统 设计居住小区给水系统时,应该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水压,以节省居住小区供水动力费用。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水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直接供水系统:当给水管网水量 水压常满足要求时,生活和消防共用的低压给水系统.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其优点:系统简单,供水可靠,维护方便,节省投资,节约资源。 分散加压给水系统:当给水管网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小区内的建筑物要求时,小区内的各建筑分别设置加压水泵房,每个水泵房只负责一栋楼或几栋楼的给水,此系统使用较为普遍。通常下面几层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上面几层由水泵加压后供水。其优点:可充分 利用市政给水网的压力,节约能源。其缺点:水泵房散置,维护管理较麻烦,投资较大。有水泵振动噪声干扰。 集中加压给水系统:当给水管网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小区给水要求时,整个小区由一个集中设置的加压泵房供水,当小区内各建筑物的高度相近时,应根据最不利点所需压力确定供水压力。当小区内各建筑物的高度相差较大,可考虑分压供水。其优点:加压泵站集中设置维护管理方便,节省投资。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增 加了能源消耗。 集中加压与分散加压相结合的给水系统:对建筑物高度相差较大的小区,给水管网水压不能满足小区给水要求。这种给水系统的优、缺点介于集中加压给水方式与分散加压相结合的给水系统之间。 1.4 管道布置和敷设 1.4 管道布置和敷设 给水干管布置原则:宜沿用水量最大的地段布置,即以最短的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小区环状给水管网与市政给水管的连接管不宜少于2条,当其中1条发生故障时,其余连接管应能通过不小于70%的设计流量。 给水支管与接户管布置:一般为枝状。 管道在建筑物单侧排列 居住小区管道布置 2 居住小区排水工程 居住小区排水系统有合流制系统和分流制系统。采用何种系统主要取决于城市排水管网的体制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也与居住小区是新建还是旧区改造以及建筑内部排水体制有关。 2.2 管道布置和敷设 2.2 管道布置和敷设 排水管道的管顶最小覆土厚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和土层冰冻因素,结合当地实际经验确定。 在车行道下,不宜小于0.7m,如小于0.7m则应采取保护管道防止受压破损的措施。 不受冰冻和外部荷载影响时,管顶最小覆土厚度不小于0.3m。 排水管道的管材宜采用埋地排水塑料管、承插式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 雨水管材宜宜采用埋地排水塑料管、承插式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和铸铁管。 2.4 污水处理设施 小区内是否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按照小区污水排放的走向,由城镇排水总体规划管理部门统筹决定。 思考题 1.某一住宅小区,居住人数3500人,室外给水管网为环状管网,与市政给水管有两条给水管相连接,小区用水量25L/s。试求当其中一条给水管道发生故障时,另一条给水管至少要通过的流量是多少? 2.已知一小区室外地坪土壤冰冻深度0.6m,室外埋地给水管采用球磨铸铁给水管。则室外埋地给水管的最小覆土深度为多少? 3、 建筑中水工程 3.1本节概述 中水的供水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称为“中水”。 以生活污水、设备冷却水排水或其它废水为水源,经过适当的处理以后,再回用于建筑或居住小区作为浇洒道路、浇洒绿地、冲洗等杂用水,这种供水工程叫做中水工程。 中水技术的发展 中水技术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而出现的,60年代由于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使污水回用技术有了较大的飞跃。 中水这个术语起名于日本,日本首先在1962年开始就大规模回收生活用水,在都市水处理厂增设高级处理设备,把处理后的再生水配送供住宅区或工业区作为非饮用水,同时减轻水厂及下水道管线系统的负荷。 随后美国在1968年,接着德国、前苏联、南非、印度、英国、以色列等国也相继研究建设了中水工程。到80年代仅东京的中水道工程就达200多处。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将城市污水作为第二水源,开展了回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建设,中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