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整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问题的缘起(为什么做)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这些课程? 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为筹备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潍坊市教科院围绕课程实施、课堂改革、作业布置与批改等问题,开展了涉及城市、县镇、农村43所学校,2367人的小学生问卷调查 。其中一个现象引起我们关注。 问题:请你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可多选) 学生本应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思品以及地方课程受到冷落。为什么! 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 (一)教师兼课过多 专任教师很少或没有。全市兼课三门以上教师达43.9%,最高的区县达到58.07%。 教师A:语文8、选修1、思品2、校本1,共计:12节; 教师B:数学5、思品1、科学4、校本1、选修1,共计:12节; 教师C:数学10、思品1、校本1、选修2,共计:14节。 师: “兼课过多使教师分身乏术” 。有时难免“走过场应付一下”。 生: “老师只是带领我们粗略地把书翻一翻”。有的教师干脆~ ——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课程,是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全国农村小学有普遍性 ) 一、问题的缘起(为什么做) (二)这些课程能严格分开吗? 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目标及内容交叉重复率达48%--60.07%!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与《探索活动》第1课“家乡的水”,与《环境教育》第一单元”环境差异“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容交叉。 ——简单的事情,由不同学科 一再简单地重复学习,浪费了宝贵时间,也让学生厌烦。 一、问题的缘起(为什么做) (三)这些课程是如何实施的? 教师:给学生讲一讲,领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这些课没意思,真枯燥! …… ——缺少实践、体验的课程实施得不到学生欢迎。 课题界定: 我们主张以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为主体,将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关内容,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形成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模块”实施教学。整合后的课程称为主题课程,属于综合课程范畴。 研究目标、内容 解决困扰学校、教师的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程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形成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目标适切、实施有效的主题课程实施方案,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和生本化。 转变过分注重课内教学、轻视或弱化实践体验的状况,显著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感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经历中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总目标 课程整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的过程,是更好地落实课程方案的实践举措。(基础性) 课程整合的更高追求:实现学生生活探究的常态化。(发展性) 简单说: (二)构建了研究机制 组建了研究团队 构建了市、县、校三级研究网络 开发了网络交流平台综合课程网站.doc 制定了研究成果评价奖励机制 二、问题的解决(怎么做的)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步骤——基于标准构建并实施主题课程 目标分析与整合 内容梳理与重组 主题选择与确定 活动设计与实施 活动准备 我的问题 参考主题 确定主题 制定方案 活动过程 调查统计 参观访问 撰写记录 组内交流 活动总结 汇报与展示 体验与感受 反思与评价 设计与创新 探索与研究 《走进秋天》主题活动 三年来,我们走过了从迷茫到明晰到践行过程 (五)我们走过的历程 大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部分整合 优点:实现了部分课程目标、内容的整合,使生活探究有了载体。 缺点:剩余的课程目标、内容的落实不好解决。 第二阶段:全面整合, 分生活主题和学科主题两大类 优点:实现了全部课程目标、内容的整合,使五门课程有机融合。 缺点:主题数量太多,课程实施实践性、生成性受影响。 第三阶段:深度整合, 实现生活主题和学科主题的融合 优点:实现了全部课程目标、内容的整合,减少了主题数量,既保证了生活探究常态化,又充分利用学科知识,增强了课程的反思性和探究性。 主题课程目标 主题课程目标不但完全涵盖了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地方教材的课程实施纲要,还体现了整合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 2011版课标颁布后 三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