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年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
[摘要] 目的 探讨引起老年性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 方法 对2006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120例发生药物性肝病的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老年患者联合用药多,易出现肝损伤,以心血管药物最多,构成比为41.7%(50/12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构成比为18.3%(22/120),再次为抗生素,构成比为15.0%(18/120);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构成比为25.0%(30/120),黄疸构成比为11.7%(14/120),低热构成比为10.0%(12/120),皮肤瘙痒构成比为8.3%(10/120),无症状者构成比为45.0%(54/120);临床治愈率为71.7%。 结论 心血管疾病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者肝功能损害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药物性肝病与其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及长期联合用药有关。
[关键词] 老年;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9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2-0144-02
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DILD)目前越来越常见于临床工作,其诊断需排除病毒、酒精、自身免疫等因素,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考虑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损伤肝脏有关[1]。老年人因为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高,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甚至多种药物的长期治疗,同时对药物毒性的耐受性较差,故容易发生药物性肝病。本研究对2006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120例住院患者被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住院被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历资料完整同时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药物性肝病患者共120例纳入本研究,其诊断均符合1997年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评分”[2],男72例,女48例;年龄60~81岁,平均(68.1±5.2)岁。记录所有患者住院前后的用药情况、发病的临床表现、住院期间的相关辅助检查等,同时记录每位患者的治疗和转归情况。所有患者的药物性肝病分型均参照国际药物性肝病分型标准,共分为三型:肝细胞型:ALT升高2倍或R≥5(R=ALT超过正常值的倍数/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胆汁淤积型:ALP升高2倍和R≤2;混合型:ALT、ALP升高2倍和2R5[3]。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记录每位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记录所有患者住院前后的用药情况、发病的临床表现、住院期间的相关辅助检查等,同时记录每位患者的治疗和转归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在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 病理检查
2例老年药物性肝病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1例为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病,病理检查提示:肝小叶中可见散在肝细胞气球样变,毛细胆管内可见微小胆栓形成,此外可见部分肝细胞嗜酸样变,部分肝小叶内散在单个肝细胞坏死,同时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侵润,但均未见明显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炎症细胞较明显,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小胆管轻度增生,上皮肿胀,胆管内未见胆汁淤积。另1例患者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具体药物不详,因肝功能异常接受肝脏穿刺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医师提示为药物性肝病:肝小叶结构保留,小叶内散在点状坏死,肝索易见凋亡小体形成,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小泡为主,门管区中度炎症伴门管区周围炎,主要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未见胆管炎及肉芽肿形成。
2.4 治疗及转归
本组患者中86例经停用相关药物、保肝及对症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全部或基本恢复正常,临床治愈率达71.7%;16例恶性肿瘤患者因病情需要无法停止化疗,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继续采取抗肿瘤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其后随访肝功能未继续恶化;有18例患者虽经停用相关药物、保肝及对症治疗,但症状及肝功能仍迁延不愈。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考虑其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药物种类、剂量、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是否存在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间、既往有无肝病基础等均对药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