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绿脓杆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属条件致病菌。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放疗,广谱抗生素等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等)的患者易罹患该菌感染,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关键词】绿脓杆菌;脑膜炎;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93-01
1 发病机制与病理
绿脓杆菌的多种产物具有致病性,其中,内毒素可引起发热、休克及ARDS等,外毒素A则为一种动物死亡的致死因子,可裂解NAD中尼克酰胺部分,催化ADP核糖与EF-2的共价结合,导致核糖体密码移动过程的阻断,从而阻止细胞蛋白合成,使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绿脓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完整皮肤是一天然屏障,机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吞噬绿脓杆菌的功能,但吞噬和杀菌作用不强。机体对绿脓杆菌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以IgG和IgM为主,其中以IgM作用最强。IgG、IgM、补体、备解素等协助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和杀灭绿脓杆菌,故不易致病。但若改变或损伤宿主正常防御功能,如皮肤、黏膜受损,留置导尿,气管切开插管;或免疫功能缺陷,如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各种肿瘤患者及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制剂,在医院环境中常可从带菌发展为感染。
绿脓杆菌脑膜炎的病理变化,早期软脑膜及大脑浅表血管充血、扩张,炎症沿蛛网膜下隙扩展,大量脓性渗出物覆盖于脑表面,常沉积于脑沟及脑基底部脑池等处,亦可见于脑室内。脑脊液颜色则为草绿色。随着炎症的扩展,浅表软脑膜和室管膜均因纤维蛋白渗出物覆盖而成颗粒状。病程后期则因脑膜粘连引起脑脊液吸收及循环障碍,导致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儿童病例常出现硬膜下积液、积脓。偶可见静脉窦血栓形成、脑脓肿或因脑动脉内膜炎而致脑软化、梗死。
镜检可见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则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常可发现绿脓杆菌。血管充血,有血栓形成室管膜及脉络膜亦常有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中偶有小脓肿存在。
2临床表现
绿脓杆菌脑膜炎或脑脓肿常继发于:①耳、乳突、鼻窦感染扩散蔓延;②颅脑外伤、头和颈部肿瘤手术后;③腰椎穿刺术或脑室引流后;④尿路、肺或心内膜炎等感染迁徙至脑部。粒细胞缺乏、严重烧伤则为其危险因素。在肿瘤病人的脑膜炎、脑脓肿病原菌中,绿脓杆菌居第2位。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中枢神经感染相似。当伴有败血症时,患者出现高热、畏寒、寒颤,伴有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精神症状常见,表现激动、精神混乱、谵妄,以后发展为意识模糊。在早产儿及幼儿可不发热,发热常呈弛张或稽留热,常伴有休克,皮肤出现坏疽性深脓胞为其特征性表现,周围环以红斑,皮疹出现后48-72h,中心呈灰黑色坏疽或有溃疡,小血管内有菌栓,将渗液涂片革兰染色或培养易找到细菌。病人高热不退及毒血症持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出现脑膜刺激征,因颅内压增高而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烦躁及惊厥。2-4d后病人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脑实质损害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定位体征。感染性休克和昏迷发病率高。.在不伴有败血症时,特别是在免疫缺陷者或肿瘤患者中,起病缓慢,有时可隐匿起病,缺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绿脓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预后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3 实验室检察
3.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x106 /L。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3.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草绿色。白细胞达每升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到,氯化物降低。
3.3细菌学检查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查。
血培养在绿脓杆菌性脑膜炎时阳性率较低。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取沉渣直接接种于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脓素。
3.4CT检查早期CT扫描可无异常发现。感染进一步发展,CT平扫即可显示基底池、半球裂和脉络膜丛密度增高,类似于增强后扫描。并发脑炎时,脑实质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低密度区,多见于额叶。两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可对称性的缩小。行增强后CT扫描,软脑膜和脑皮质呈细带状或脑回状强化。邻近脑实质普遍性呈低密度。炎症波及室管膜和脉络丛引起室管膜炎时,脑室壁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薄层状强化,脑室壁粘连,出现脑室分隔状强化,脑室变形扩大。后期由于蛛网膜粘连,多引起继发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