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修).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知识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校本课程开设”课题研究报告 ——湘乡市龙洞中心校化学校本课程开设课题研究组 执笔: 刘巧 何志东 研究背景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 在20世纪60—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失败后,校本课程作为对这次课程改革反思的产物蓬勃兴起。在世纪之交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口号,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现着课程研究和开发的主流价值观。 在国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课程理论学者开始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设想。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开发模式。在2001年6月8日的《纲要》则明确提出了发展学校课程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校本课程的实验已蓬勃发展,取得的效果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新课改给地方和学校更多开发和设计的权利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如杭州萧山中学、欢潭小学等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已走在前列,为我们树立了研究的榜样。在我们湖南,湖南省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在该课题组的指导下,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大了课改力度,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化学课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在生活世界中,人类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了关于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这些知识经过进一步概念化、系统化就形成了科学理论。德国思想家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但是,科学理论如果仅仅作为观念上的产物,而不回到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就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也就无法经过实践的检验使自身得到发展与完善。因此,科学来源于生活世界,最终还要回到生活世界,离开生活世界,科学就不会再有生命力。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既很好的反映了化学科学的本质,又能不断地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和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它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标准确定了教材的开放性,明确提出了应该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结合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和实习等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开发社区和乡土教育资源,将化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很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提供了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现了新课改一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并很好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同时,开发化学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习化学增加了一种新的途径与方法,为他们认识物质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为其走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构想 1、研究策略 本课题研究采取的研究策略: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课程改革理论的重要内容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走“实践---理论—再实践” 的科研之路。二是坚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再往前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并能有效进行实践的化学校本课程。三是坚持“在研中学,在学中研”,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研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能力。 2、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思想为现代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题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也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合理开展校本活动为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新的内容。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0世纪7

文档评论(0)

fpiaovxing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