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词开发:语文教学中情感与语言的相互邀请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陆红兵
摘要
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情感总是附着在语言之中,优秀的文本定是情感与语言的交融。然而,教学中却常常顾此失彼。只有实现情感与语言相互邀请的课堂才能抵及语文教学的核心。表达、生活、儿童等不同角度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可以动词开发为突破,使其成为两者之间的纽带,实现两者的相互邀请。教学中,让动词在情境、比较、创作等方面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情感。并且,让学生成为动词开发的主体。
关键词
动词??情感??语言文字??语文教学
一、两个案例折射出的普遍现状以及引发的思考,警惕情感与语言文字的脱节与割裂。
最近,参加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第3课《庐山的云雾》。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一自然段紧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中心句,运用两组比喻展开了具体的描绘,结构清楚,用词讲究。课文如下: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两位青年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不同的姿态”。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座山峰,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添上云雾。学生用粉笔在山头、半山、山谷等处画上几笔,云雾的不同位置比较清晰地被表示出来。紧接着,老师与同学们将简笔画逐一对照课文词语,理解四个比喻句。最后带领学生齐读课文。
另一位老师首先指名学生读课文,引导同学们初步交流庐山云雾给他留下的印象。学生或谈庐山云雾之美妙,或谈庐山云雾之神奇。老师又神秘地问:“大家想亲眼一睹庐山的云雾吗?”学生们兴致盎然。课件播放老师精心剪辑的庐山云雾(主要呈现课文中出现的几种云雾的形态),老师结合课文简要描述。最后,老师提议:“如此之美的庐山云雾,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于是,学生们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学生相互评价。
两个教学案例有各自的可圈可点之处,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案例一抓住文中的四个比喻句来理解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以简笔画的形式来展现。通过讨论,学生对描写庐山云雾的词句含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但是,这样的理解缺乏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机械化的分析,任务式的学习。而且,由于学生现场简笔画的能力有限,简笔画所呈现出的庐山云雾缺乏美感,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姿态各异、轻盈缥缈之美自然缺乏真切的感受。案例二通过音像资料的补充以及朗读来体会,学生对庐山云雾因千姿百态而呈现出的美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但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的文字含义以及课文是如何表达并没有足够的关注。
类似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教学中,或偏重于语言的理解,或偏重于情感的体会。它所折射出的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中不知不觉中将语言与情感人为地割裂开来。
而任何一篇优秀作品应该是语言、思想、情感等的完美融合。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一部作品的创作必然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情动”之后不由自主地“辞发”。正如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次数最多的作家格林厄姆所言:“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好比我长了个疖子,只等疖子一熟,就非得把脓挤出来不可。”虽然这样的比喻缺少了一些审美性,我并不是最喜欢,但是它比较生动了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文学作品是作者以语言为工具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文章不是简单的文字叠加,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文字被赋予了情感。因此,我们在阅读时需“披文以入情”,在理解语言之义、欣赏语言之美的同时,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等。这个过程中,语言文字与情感发出相互的邀请,是互动的,是交融的,是“手挽手、肩并肩”的同行。
2011年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坚守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语言的品味更多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对情感的感受更多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中语言与情感的脱节,必然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追求难以实现,可以说,只关注语言文字,文字是乏味的,没有生命的;只关注情感,情感是空洞的,没有凭借的。这样的课都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语文课。
二、让动词成为语言文字与情感同生共长的重要媒介,关注动词,并以此求得突破。
既然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同生共长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那么,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两者的相互邀请。邀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找到邀请的媒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以为,在教学中可以去进一步关注并开发动词,让动词成为链接两者的纽带,成为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启动器,以求得教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