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黄岗中心小学 张娜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 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