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论文,哲学论文.doc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论文,哲学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论文,哲学论文...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 先秦诸子在政治上、哲学上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王”。“圣王”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也是贯穿柏拉图一生的精神信念或理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作为一幅“乌托邦”图景,对西方后世那些富于幻想的思想家同样具有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思考、研究政治问题时比柏拉图现实多了,但他并没有完全绕开“哲学王”这个思想观念,他还是很理性、很客观地分析了这个问题。总而言之,“圣王”与“哲学王”是先秦诸子与古希腊哲人各自重点探讨的政治内容,因而这是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中必须首先给予探讨、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 先秦圣王观 据现存文献资料,“圣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尽管《左传》没有对“圣王”做专门的解释,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圣王”观念与“民本”思想具有密切关系。另外,“圣王”其实是“内圣外王”的简写。从现存史料看,“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文中说道: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由上可见,《庄子·天下篇》所强调的主要是圣王之道,而不是圣王本身。它所强调的圣王之道的主要特点是“一”(即“道”,为宇宙本体和根源)、是“全”(所谓“无乎不在”)、是“古人之大体”(相对于庄子时代道术“为天下裂”而言)。不过,从中间一段引文来看,可以认为《天下篇》还是解释了圣王的基本内涵。对这段引文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天人”以至“圣人”,其间是有层次之别的;另一种认为它们是分而有别,合而为一。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并且更倾向于从合而为一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所谓“天人”以至“圣人”,其实是从不同层面去揭示“圣王”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先秦文献资料来看,对“内圣外王”的解释最为完备、最为明确的,可能要数《礼记·大学》了,尽管《大学》本身并没有提出“内圣外王”这个词,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词,即“大学之道”。其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话历来被视为是关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后来朱熹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又从中概括出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就更加广为人知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齐家”,实际上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的修身内容、伦理内容;而“治国”、“平天下”都属于政治内容,那么,从修身到治国之间或从伦理到政治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或内在机制呢?《大学》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这表明,在儒家看来,伦理与政治本来就是合一的。这反映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总特点。 在《孟子》和《荀子》中,对“圣王”有更为简明的解释。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荀子·解蔽》)荀子还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这些解释有几个特点:一是基本上把“圣人”等同于“圣王”;二是突出人伦;三是强调王制;四是以尧舜为古代圣王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很少从理论上对“圣王”做解释,更多地是通过推崇、赞叹尧舜禹来表达他心目中的圣王观。例如: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