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ocVIP

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 D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为抗凝组与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加抗凝治疗为溶栓组,进行对比性回顾分析。结果 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0%(54/60),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1.7%(55/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采用抗凝治疗亦是有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以及血栓阻塞静脉管腔,造成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故其初期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下肢肿胀和全身反应。疼痛多出现在小腿背侧、大腿或腹股沟等区域。主要是因为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端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末梢神经感受器的缘故;肿胀可表现为双下肢肿胀,但绝大多数为单侧下肢肿胀,主要是因为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障碍所致;全身反应主要包括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增多等[1]。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 D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 D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0~78(平均51.8)岁。左下肢92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3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4例,混合型115例。病程12 h~1年,平均病程12.6 d。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 4100 U/12 h 皮下注射。与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加抗凝治疗对比性回顾分析。溶栓治疗结束后加服华法林,口服 3 d 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即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 3 d);未行溶栓治疗者则于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 5~7 d 开始加服华法林,同样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 3 d。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0%(54/60),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1.7%(55/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肿胀的程度依静脉闭塞的程度和范围而定,可分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股青肿。小腿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膪静脉血栓形成,病变主要在小腿,表现为小腿的肿胀;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起源于髂-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大腿内IN(股三角)明显胀痛,以及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股青肿是指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2]。   目前,抗凝及溶栓仍是我们治疗DVT的主要方法。尽管急性期DVT也可采取手术治疗,但绝大多数DVT患者经抗凝及溶栓等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对于这两种方式的作用、效果,以及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介绍,还涉及目前尚存争论的一些问题[3]。治疗开始时应给予大剂量肝素以阻止血栓进一步生长。①给予静脉内30~50 mg肝素冲击量,接着应用微滴泵每小时持续泵入0.08~0.12 mg/kg的肝素。抗凝效果通过监测激活的凝血酶时间(ACT)、APTT而获得。治疗过程中须调整肝素输注速度以保持ACT在200~300 s或APTT时间达到对照值的1.5~2倍,至少6 h检查1次。ACT检测方法简易,病房内即可操作,且可随时反复监测,但在敏感度和精确度方面比后者稍差[4]。当肝素剂量稳定后,至少2次/d ACT或APTT检查。必须保持最低程度的抗凝水平以使机体获得有效的抗血栓形成状态。抗凝不充分可导致血栓进一步发展、复发及肺梗死(PE)的发生。如果APTT保持1.5倍对照值,很少发生血栓再发,抗凝达不到这一标准可导致20%~25%的复发率[5]。如果APTT低于对照值的1.5倍,血中肝素水平可通过追加额外剂量及加快输注速度来迅速升高。当APTT持续偏高,肝素输注可短时停止,但不要1 h。肝素需要量常常在病变发生的头几天最大。②静脉间断推注:按0.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