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李冰叩响“天府”之门.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川主李冰叩响“天府”之门   四川,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就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里却是水患频发、旱涝无常,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蛮荒之地。个中原因,还要从孕育了古蜀文明的岷江说起。岷江,系长江上游支流,全流域均在四川省内,在枯水期水量不足,洪水期又泛滥成灾,被当时的百姓称为“兴风作浪的妖龙”。而制服这条“妖龙”,让天灾频发的川蜀变为大粮仓,开启“天府之国”大门的人,正是时任蜀郡郡守的李冰。   临危受命?道法自然   战国时期的蜀国是一块膏腴之地,邻国秦、楚均觊觎已久。秦国势力强大,率先吞蜀,设立蜀郡。将蜀地“收入囊中”之后,秦国又将矛头指向了楚国。但当时的蜀地连年发生水灾,民不聊生,加之刚刚经历战争的创伤,百废待兴,经济发展步履艰难。秦昭王清楚地意识到,蜀地的经济如果不能迅速恢复和发展,秦国就无法利用蜀地来支持本国完成统一的霸业,相反还会成为秦国的负担。因此,秦国的当务之急便是解决水患,完善对蜀地的管理。其中,蜀郡郡守的选定,至关重要。而秦王知人善任,选中的正是精于管理、长于治水的李冰。   李冰从小熟悉水性且博古通今,他不仅熟知天文地理,而且对水利工程尤其热爱。在游历洛阳,专门考察了传说中大禹的黄河治水工程后,他立志要像大禹一样,驯服不羁的江河以造福人类,并以此为人生目标。   出任蜀地郡守后,李冰便投身到对岷江地势、水情的考察当中。他与儿子二郎沿岷江逆流而上,勘探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由岷江上游累积的江水,声势浩大,经过玉垒山时因受其阻挡,东流之水在此流通不畅,从而造成玉垒山西岸常常发生水患,但东岸却年年出现旱情。李冰意识到,要治理水患,就必须在此修筑一项水利工程。最初,这项工程被人们称为“湔堰”,到宋朝以后,才将其改称为都江堰,并沿用至今。   李冰“因水为师”“道法自然”,他深知要修筑水利工程,首先要打通玉垒山,引水到东岸,从而减少洪涝、缓解旱情。不仅如此,还要让河水“听话”,张弛有度,能够造福人类。由此,他制定了三步工程计划:一要打通玉垒山,开凿宝瓶口,引水灌溉;二要筑造鱼嘴分水堤,分流河水,控制水流量;三是修建飞沙堰,作排洪道,泄洪排沙。   李冰的设计方案不仅尊重了自然,还遵从“天人合一”的古蜀文化。在设计方案中突出了整体工程各部分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了宝瓶口、鱼嘴分水堤以及飞沙堰相互配合作用而达到理想的治水效果。从此,他开始了十八年的筑坝历程,同时带领着蜀地百姓,叩响了那扇“天府之国”的大门。   坚忍不拔?凿宝瓶口   打通玉垒山是修建水利工程的第一步,但战国时期,既没有先进的爆破技术,也没有先进的施工工具,有的只是简单的青铜铁器。加之玉垒山石质坚硬,工人们缺乏经验,导致工程的进度极其缓慢,每天凿开的山石十分有限。为此,李冰十分焦急。   但庆幸的是,天无绝人之路,一次他路遇一位老者在架火烧石块,等石头被烤得发烫之后,再浇冷水,岩石立刻崩碎开来。原来骤冷骤热,会使岩石表面受热不均匀,导致石块破裂。李冰如醍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赶紧召集工人试验。他们在原本敲好的石缝中添加柴草,点火燃烧,将石头烧得火热后,再用冷水泼,岩石表面立马水汽四散。等雾气散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岩石表面原本的细小缝隙变成了大的缝道,还有几块岩石直接崩落下来。他旋即将这一工作方法推广开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8年的努力,玉垒山终于被开凿出了一个宽20米、深40米、长80米的口子。而这一个口子,就像玉垒山的咽喉一般,将岷江水东引到成都平原,分洪减灾,从而解决了东岸的干旱问题,变害为宝。由于山口形似瓶口而且功能奇特,故称为“宝瓶口”。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清代的诗人黄俞作《都江堰》一诗,生动地还原了当时艰辛的开凿过程。   开凿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李冰运用超前的思维、坚忍不拔的精神率众打通了一座山,在没有先进技术与工具作保障的当时,实属不易。其实在建造这一水利工程之前,他已了解过很多先辈治水的经验教训,深知修建水利工程的艰辛。但想到蜀地数千百姓所遭受的旱涝灾害的折磨,他便顾不上考虑所要面临的艰难困苦,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民除害。   作为郡守,李冰在率众修水利、治水患之余,还十分关注与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文化与生活习惯。这一点,从他的治水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便可看出。这一理念不仅顺应了自然规律,还融合了古蜀文明;不仅尊重了科学,还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李冰在了解到蜀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宗教习俗后,为了安抚民心,他还修建了祠庙,亲自主持祭祀活动。李冰的一系列举措使得郡守在蜀人心中不再是外来的统治者,而是变为受百姓拥戴的父母官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