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航空映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清,航空映画.doc

晚清,航空映画   “天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这是距今2300多年前,战国思想家庄子在《逍遥游》中对飞翔的美丽想象。从《山海经》“能作飞车,从风远行”的奇肱国人,到王莽新朝以鸟羽为两翼“飞百步而坠”的奋士,再到点燃47只原始火箭,魂断蓝天的万户。历史一一记录下华夏勇者们追梦的足迹。   然而,直至西元19世纪末,远东的天空依然沉寂。在地球另一面,近代航空理论研究与航空器械实践于文艺复兴发端,经过18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热气球、飞艇相继问世。通过在华西方传教士与刊物,这些航空新闻与知识开始走进国人视野。   基督与飞车轶事   1815年,在华人聚集的南洋古城马六甲,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创办了世界首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介绍西方科学为辅,其中就包括对现代天文知识的传播。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传教士大举人华,各类教会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出现。于是中国读者在阅读传统的《邸抄》、《京报》之余,有了全新的获知渠道。   1850至1890年刊行的76种中国教会刊物中,美国南方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于1868年创办于上海的《中国教会新报》,无疑是执牛耳者。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类似,《中国教会新报》也刊载西方科技知识。例如当年12月出版的第16卷刊有《轻气球图》一文:“轻气球做法,以绸绢为之,大如房屋,装饰用各色漆胶,以大绳结络,缠罩球外。球下悬一藤床,大者可容二、三人,小者容一人。床中载有风雨、时辰、寒暑等表,千里镜、罗盘、沙袋、饼菜食物、器具等件。球上有窗、球下有门,均机活巧妙,特用放气之故。”这种使用煤气充填的气球,在试放时,可以“直矗浮云之上,御风随行,顷刻百里。”紧接着第17卷,继续以问答的方式介绍热气球:“问:气球何物?答:所谓‘飞车’也。以绸绢制成,盛轻气令满,即可上升。”将气球称为“飞车”,不知道精通中国文化,自诩“美国进士”的林乐知是否借此迎合国人口味,影射那神秘的奋肱国飞车?   令林乐知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读者对刊物中的基督教义内容比较漠视与排斥,但是对所介绍的西方科技知识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860年初,洋务运动兴起,这一倾向更加明显。1874年9月,林乐知将《中国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淡化教会色彩,彻底转变为传播西学知识的科普杂志。阅读这一时期的《万国公报》,会不时发现《御风行术》、《记轻气球与飞船》等航空科普文章。同时期另一份知名教会刊物,广学会会员丁韪良创办的《中西闻见录》,也陆续载有《飞车测天》等航空新闻。可以说,这些传教士与教会刊物对于晚清时期航空知识的传人,有着筚路蓝缕之功。   苏州画师笔F的飞舟   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1884年5月8日,《申报》的“子媒”——《点石斋画报》发行。美查聘请了吴友如、金蟾香等一批苏州画师“择新奋可喜之事,摹而为图。”题材多临摹西洋杂志上的图片,或根据杂志介绍配以图画。因此,更接近于艺术创作,风格生动活泼,充满了天马行空式的想象。   《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采用石印,通过各地分号行销全国,一时风靡海内。据统计,《点石斋画报》中以热气球、飞艇、以及相关活动为描述对象的绘画,共计16幅。如甲一册有《新样气球》一图,并附说明:有一种新式气球,将吊筐做成船底,即使坠海也能“乘风破浪,无沉溺之患”。   虽然当时的热气球主要用于军事侦察。但在点石斋画师笔下,未来的气球不仅能够吊起炮塔,配上巨炮,还能“居高击下,(敌方)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皆不可恃”(《气球破敌》)。还能用来打捞沉船(《气球妙用》)与人工降雨(《枪炮致雨》)。   据史料记载,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引进了一只法军旧瞭望气球,由德国教员修复。不久,在对这只气球深人研究后,学堂教习华蘅芳自制直径1.66米的氢气球并放飞成功。这是国人自制的首只氢气球。之后,学堂制成大型载人热气球一具,并为北洋军诸将领进行载人升空演示。《点石斋画报》末一册《演放气球》一图,记录了当时盛况:“天津武备学堂于八月间制成气球,安排养(氧)气、氮气满贮球中(此处可能记述有误,应为氢气——编者注)。既蒇事,海军、盛军各统帅,以及各路防营统领,如期而集,荼火军容,观者倾巷。初系丁禹廷军门、刘子芗镇军坐人篮舆,饬令机上驶,升至数十丈,旋即鸣号落下。”令人唏嘘的是,首次乘坐气球的这位丁禹廷军门,正是一年后接任北洋水师提督,后在威海卫战役中兵败自尽的丁汝昌。   另观《球升忽裂》、《气球奋观》等画作,则可了解到120年前西人实边沙、范达山、徐思国等人在香港、上海杨树浦花园、印度孟买等地试放气球的情景。可十昔,这几次试放均以气球爆裂或泄气坠毁,人员受伤而收场。   当时除了气球,另一能激发起人们兴趣与热情的航空器是“飞舟”(飞艇)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