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形势与政策教育叙事方式的转换.doc

主体性视域下形势与政策教育叙事方式的转换.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体性视域下形势与政策教育叙事方式的转换.doc

主体性视域下“概论”课教学方式的转换 叶忠明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佛山 528041) [摘 要]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教学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概论”课教学只有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视人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向,才能激发师与生的主体性作用及潜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主体性;“概论”课;主体;客体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概论”课在实践中发展,在开拓创新中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高校“概论”课教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偏重灌输和服从、强调一元和权威主义、只讲奉献或追求崇高的教育倾向,使之往往忽视了对人的切身利益的关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概论”课教学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对人的切身利益的漠视不仅影响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而且也终将影响到“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向,才能激发师与生的主体性作用及潜能,从而进一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概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概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主体,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它具有主体性,在“概论”课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概论”课教学中的教育客体,就是课程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既具有客体性,又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起主动作用。 “概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概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两者互为前提。“概论”课教育主体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客体的主动参与与配合。而“概论”课教学中的教育客体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主动作用也离不开主体的制约与引导。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联接、相互作用是有效开展“概论”课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概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一方面,当主体的认识没有正确反映客体的思想、行为的现状或者是当主体的工作方式、教育方法不符合客体特点的需要时,主客体间就会因客体的内在需求与主体的教学实效性的反差而产生对立与矛盾。另一方面,当客体因自身的认知能力及思想政治素质与一定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或者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时,主客体间也会因客体素质不适合主体要求而产生矛盾。再次,“概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概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叶忠明(1970一),副教授,思政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的教育主体向教育对象学习时,主体就具有了客体性,并转化为客体;当“概论”课教学中教育客体对主体进行教育或进行自我教育时,客体就具有了主体性,并转化为主体。 “概论”课教学中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而忽视个体适应性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应善于运用自身的主体性影响,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育对象,改变传统的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概论”课的教育教学也才有可能进入更高的境界。 二、“概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现状透视 “概论”课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不仅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对“概论”课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也会在“概论”课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保障和激发主客体的主体性,是“概论”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高校“概论”课教学中主客体的“主体性”仍不容乐观。 (一)忽视了“概论”课教育者的主体性 “概论”课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的教育主体,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主体性。“概论”课教育者如果不具备主体性,即使身为教育者,也无法履行实施“概论”课教育教学的职能,也难以成为“概论”课教育主体。“概论”课教育主体的主体能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概论”课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受教育者能否实现客体的主体化。因此,增强主体性便成为“概论”课教育主体的必要条件。 然而,当前“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仅没有得到增强,反而有逐步弱化的趋势。 目前,因“概论”在所有思政课程中所占学分最大,不少高校本着“节约”人力成本的目的采用大合班的排课方式安排教学任务,使得授课教师殚精竭虑、筋疲力尽,不仅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因成为“上课机器”而无暇顾及自身科研的发展

文档评论(0)

ailuojue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