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纯弯曲梁正应力测定试验doc.doc

实验四纯弯曲梁正应力测定试验doc.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四纯弯曲梁正应力测定试验doc

实验四 纯弯曲梁正应力测定试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电测法测定应力的基本原理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验证梁的理论计算中正应力公式的正确性,以及推导该公式时所用假定的合理性。 二、试验原理   梁弯曲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纯弯曲的条件下,根据实验现象,经过判断,推理,提出了如下假设:梁变形前的横截面在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并且仍然垂直于变形后梁的轴线,只是绕截面内的某一轴旋转了一定角度。这就是所说的平面假设。以此假设及单向应力状态假设为基础,推导出直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公式为 (4-1) 式中:M--横截面上的弯矩;Iz—横截面轴惯性矩;Y—所求应力点矩中性轴的距离。 整梁弯曲试验采用矩形截面的低炭钢单跨简支梁,梁承受荷载如图4-1所示。 图4-1 整梁弯曲试验装置 在这种载荷的作用下,梁中间段受纯弯曲作用,其弯矩为Fa,而在两侧长度各为a的两段内,梁受弯曲和剪切的联合作用,这两段的剪力各为±F 。实验时,在梁纯弯曲段沿横截面高度自上而下选八个测点,在测点表面沿梁轴方向各粘贴一枚电阻应变片,当对梁施加弯矩M时,粘贴在各测点的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将发生变化。从而根据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就可测得各测点的线应变值εj(角标j为测点号,j 1,2,3, …,8)。由于各点处于单向应力状态,由虎克定律求得各测点实测应力值R实j,即 梁表面的横向片是用来测量横向应变的,可用纵向应变与横向应变的关系求得横向变形系数μ值。 所谓叠梁,是两根矩形截面梁上下叠放在一起,两界面间加润滑剂,如图3-2所示。两根梁的材料可相同,也可不同;两根梁的截面高度尺寸可相同,亦可相异。只要保证在变形时两梁界面不离开即可。 图4-2 所示的叠梁,在弯矩M的作用下,可以认为两梁界面处的挠度相等,并且挠度远小于梁的跨度;上下梁各自的中性轴,在小变形的前提下,各中性层的曲率近似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平衡方程和弯曲变形的基本方程等建立弯矩M,M1和M2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4-2) 式中:M—总弯矩; Mi为上下梁各自承担的弯矩; Ei、Izi、ρi 分别为上下梁的材料弹性模量,轴惯性矩,曲率半径。由此关系即可确定上下梁各自承担的弯矩M1和M2。 实验时,在梁纯弯曲段沿横截面高度自上而下选八个测点,在测点表面沿梁轴方向各粘贴一枚电阻应变片,当对梁施加弯矩M时,粘贴在各测点的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将发生变化。从而根据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就可测得各测点的线应变值εj(角标j为测点号,j 1,2,3, …,8)。由于各点处于单向应力状态,由虎克定律求得各测点实测应力值R实j,即 (4-3)   根据此实验结果,分析式(4-1)的有效性,并按式(4-1)分别计算出上、下梁的应力值R理j。然后将R实j与R理j进行比较,通过该试验,以明确叠梁,整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 图3-2 叠梁弯曲实验装置 三、实验仪器 弯曲梁试验台 静态电阻应变仪及预调平衡箱 拉、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测力仪 四、实验表格 测试数据记录表格参考格式: 载荷F kN 电 阻 应 变 仪 读 数 A1 ΔA1 A2 ΔA2 A3 ΔA3 A4 ΔA4 A5 ΔA5 A6 ΔA6 正应力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各测点正应力值(MPa) 测 点 A1 A2 A3 A4 A5 A6 实验值 理论值 相对误差% 用坐标纸按比例绘出整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图,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作比较。 1 39 8﹟ h a a 7﹟ 1﹟ 2﹟ 3﹟ 4﹟ 5﹟ 6﹟ F/2 F/2 b b F/2 F/2 4﹟ 2﹟ 7﹟ 3﹟ 5﹟ 6﹟ 1﹟ a a h/2 8﹟ h/2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