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操控论长短.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操控论长短.doc

百年操控论长短   说起驾驶坦克,广大“铁粉”们都跃跃欲试,想亲自体会一把驾驭“陆战之王”的乐趣。实际上,要使坦克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勇杀敌,不仅需要驾驶员,而且还需要炮手、装填手等乘员的密切配合,才能使这身躯庞大的“钢铁侠”在战场上发威。操纵坦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坦克诞生之日起,坦克设计师们就绞尽脑汁地琢磨怎么才能使坦克开起来更加轻松自如。让我们穿越历史,回顾一下坦克操控百年历程,感受其中的奥妙。   纯机械式操控时代   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诞生于20世纪初的1915年,并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首次投入交战。最早投入实战的坦克是I型坦克,乘员多达8人。此后,法国、德国等也相继研制坦克这种被称为“机枪、堑壕突破器”的新式武器,乘员有多有少,有的多达十几甚至二十余人。这时的坦克操控是纯机械操作。如I型坦克,左右履带分别由左右两个人操控,协同完成坦克的直驶或转向。枪炮手也是人数众多,“雄性”I型坦克有几门炮,炮手们也是各忙乎各的。由于没有车内通话器且车内噪声极大,车内乘员间要靠喊、拍、拉等动作进行协同,车外协同只能靠目视信号(有的甚至放信鸽)。坦克首次运用于实战时,为准确开到进攻出发阵地,步兵就在坦克前进道路上铺上白色线带,坦克看着线带走。   虽然坦克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开启了机械化战争的新纪元,但其操控属于早期、初级、简单的技术水平,与现代坦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意识到坦克在陆战场上的巨大威力,争先恐后地加以发展,坦克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从早期的过顶履带、后拖式诱导轮,发展为腰式履带、前(后)置诱导轮,驾驶也由1人完成,坦克乘员数量也由早期的人数众多减至四到五人左右。坦克的武器系统也由早期的几门炮,演变成在旋转炮塔上安装一门火炮和一挺并列机枪的布局,火炮(并列机枪)的瞄准、击发也由炮长一人完成(装填手也仅一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旋转式炮塔、后置式动力传动装置、前置式诱导轮、后置式主动轮等成为坦克的基本特征,坦克乘员也减少至四/五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战位都能独立完成坦克驾驶、射击、通信、指挥中的一项职能,而不像早期坦克那样需要多人配合。   二战中的坦克无论是驾驶还是射击,基本上还是人工机械操控。一战时曾出现过电传动的坦克(如法国的“圣蒙沙”),驾驶起来相当省力。二战中,德国也研制过电传动坦克,但数量有限,在二战坦克中算不上什么主流。二战中坦克武器系统的操作大多也是机械式的,少量坦克(如苏式T-34坦克等)采用了炮塔方向电传动技术,既提高了坦克的火力反应速度,也节省了炮长的体力。火炮射击诸元的计算、装定,基本上是人工完成的,射击时需要炮长目视判距,手动装定表尺,手动(方向电动)瞄准,人工装填炮弹,炮手手动(电控)击发。这一时期,欧、美系坦克操控性要比苏系坦克好,开起来更轻巧,这与欧美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发达有直接关系。而苏系坦克操控就相对笨重,T-34的操纵杆拉起来很吃力。   一战和二战时期坦克的操纵装置基本上是纯机械式的,如驾驶用的操纵杆、油门踏板、离合器踏板、制动器踏板等,以及火炮手动操作的高低机、方向机、表尺装定器等。坦克电气系统的操作也是通过机械式开关和按钮来实现的,如起动电机按钮、车灯开关、通气风扇开关等;坦克工况的显示也主要是各类模拟仪表,如发动机转速表、水温油温表、坦克速度表等。   由机械式向智能化操控的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相继发展了三代主战坦克,分别是以T-54/55(苏)、M-48(美)、“百人队长”(英)、59式(中)为典型的一代坦克(时间跨度约1945年~1960年);以T 62(苏)、M60(美)、“豹”1(德)、“酋长”(英)、“梅卡瓦”1型(以)、74式(日)、80/88(中)为典型的二代主战坦克(时间跨度约1960年~1980年);以T64/T-80(苏)、T-72/T-90(苏/俄)、“豹”2(德)、MlAl/A2(美)、“挑战者”(英)、“勒克莱尔”(法)、90式(日)、99/99A(中)等为典型的三代主战坦克(时间跨度约从1980年至今)。战后三代坦克的操控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概括就是:一代、二代坦克都是四乘员、机械式+部分机电式(二代有少量有机电操控)的操控模式;三代坦克主要是三乘员(也有四乘员的,如美国的M1系列、以色列的“梅卡瓦”等)、机电(电液)式+部分虚拟式(如车长计算机的触摸屏操控界面等)的操控模式。   二战后的一代坦克与二战中的坦克相比,火力、机动、防护性能都跃上一个新台阶。如火炮口径普遍达到100毫米以上,最大行驶速度达到了50千米/小时左右。但从坦克操控技术水平上看,与二战中的坦克没有质的变化。T-55坦克虽然采用了火炮双向稳定技术,但火控系统还是机械式的,需要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