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工工艺学-第四章-催化加氢与脱氢过程
* * * 原料乙苯和水蒸气(H2O/C8=6~9)稍热后进入由内装催化剂φ100~185mm,L=3m多管组成的反应器,管束间通过高温烟气,反应温度580~600℃,乙苯转化率达40%~50%,选择性达92%~95%,副反应少,温度沿反应管长变化不大,等温反应器。 反应脱氢温度的控制与催化剂活性有关,新剂为580℃左右,老剂用610~620℃左右。供热和耗热平衡温度方可维持,实际供热耗热,出口温度比进口温度略高数十度。 出口温度的控制对提高反应的选择性作用大。 造气:合成气 压缩:入口压缩机(新鲜气),循环气压缩机 (补充压头损失) 合成:反应器及控温和控压系统 分离精制 溶解于甲醇中的H2、CO、CO2和二甲醚等 —闪蒸除去 易挥发的轻组分,如乙醛、丙酮、甲酸甲酯等 —双塔精馏法 难挥发重组分,如乙醇、高级醇、水等 —双塔精馏法 CO合成甲醇的工艺流程 高压法 中压法 低压法 350~400℃,30MPa , ZnO-Cr2O3,技术成熟, 投资及生产成本高 230~270℃,10~15MPa, CuO-ZnO-Al2O3,技术经济性好 230~270℃,5~10MPa, CuO-ZnO-Al2O3,动力消耗少 不同工艺的区别在于反应过程的条件和催化剂 含5%甲醇 (未反应CO、H2、惰性气体等) 5~10MPa 混合气经热交换器换热至230~245℃进入三段激冷式合成塔,另一股混合气作为合成塔的激冷气,控制反应温度230~270℃ 闪蒸罐除溶甲醇中气体和易挥发组分:H2、CO、CO2二甲醚等,难挥发组分乙醇、水分通过双塔精馏处理 NaOH(8~10%)控制甲醇呈碱性(pH=8~9),使胺类和羰基化合物分解,防止有机酸对设备的腐蚀。加碱后粗甲醇预热到60~70℃进入脱轻组分塔 三段冷激式绝热反应器 甲醇(5%)经换热冷凝进入气液分离器,未反应的CO和H2,压缩后作为循环气体进入反应器,少量放空维持惰性气体含量的平衡。 66~72℃ 75~85℃ 1)设计要求 a. 维持适宜反应温度,关键是移走反应热,避免飞温。 b. 使反应器的生产能力尽可能大。 c. 结构简单,便于装卸。 CO合成甲醇的反应器 根据移走热量的操作方式:等温式、绝热式 根据冷却方式:直接冷却-冷激式 间接冷却-列管式 2)反应器结构类型: a. 冷激式绝热反应器 b.列管式等温反应器 冷激式反应器温度分布 可调节蒸汽压力控制壳程温度,径向温度均匀,循环气量小,节能 五、CO合成甲醇的技术进展 缺陷:气体压缩和循环能耗大;单程转化率低;反应器结构 复杂;反应温度不易控制;反应器热稳定性差 传统ICI、Lurgi的技术改造,降低能耗; 新型反应器,提高转化率。 新型催化剂,延长寿命,提高热稳定性。 优点:单程转化率高,出口甲醇15-20%(V);循环气量少;动力消耗低; 反应器结构简单;温度均匀易于控制。 缺点:三相互相夹带不易分离。 催化剂:Cu-Zn改进催化剂; 液相: 作用-催化剂的流化介质、反应热吸收介质 甲醇的溶解度小,甲醇气体,如三甲苯、液体石蜡等; 甲醇的溶解度大,甲醇溶液,如四甘醇二甲醚。 溢流堰 甲醇浓度达15~20%, 大大减少循环气量,降耗 ①气液固三相合成甲醇 特点: 过渡金属配位催化剂(活性更高)、THF为溶剂,80~120℃、2MPa、合成甲醇的单程转化率80%、选择性96%。 存在的问题:由于反应温度低,反应热不易回收利用;CO2和H2O易催化剂中毒,合成气要求苛刻。 ②液相法合成甲醇 六、甲醇制烯烃工艺(MTO) 甲醇转化是联系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桥梁 甲醇 丙烯 二甲醚 柴油 汽油 MTG MTP MTO 石油 乙烯 烯烃 液化气 合成气 煤 成熟工业过程 间接替代石油 直接替代石油 甲醇制烯烃(Methanol to Olefins,MTO) 甲醇制丙烯(Methanol to Propylene,MTP) 甲醇制汽油(Methanol to Gasoline,MTG) 甲醇制低碳烯烃MTO工艺发展历程 1 2 3 4 5 1984年UCC公司开发了SAPO系列分子筛 美孚石油公司Mobil最早提出MTO工艺 1991年中国大连化物所建成 1t/d 的 MTO 固定床中试装置 1996 年初美国 UOP与挪威 Norsk Hydro合作完成中试试验 2007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DMTO工艺 2CH3OH -H2O CH3OCH3 -H2O C2H4+C3H6 高级烯烃+烷烃+环烷烃+芳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