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版教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讲述.docx

最终版教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讲述.doc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终版教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讲述

 PAGE \* MERGEFORMAT 29 教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小组成员:卢阳阳、蔡丽芬、廖城城、付新琴 2015年11月11日 教育主体 (一).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的概念 1.主体 从哲学的角度讲,主体包含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含义。 (1)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主体作为一个关系性哲学范畴,除了可以从认识和实践角度思考外,还可以从交往、发展以至存在的角度去把握,即可以从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自我的多重复杂关系中去认识和理解其本质及特性。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可以认识和把握主体在其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说:“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交往是人作为“类”存在(社会存在)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从交往的角度,人作为个体在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不仅有认知活动,也有情感活动;在与他人的对应关系中,个体认识和发现了自我,因而是交往的主体。但个体除了存在于上述两重关系网中外,还作为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存在于“我”的性质(属性)、状态(载体)、关系(思维、情感)中即本体中,从主体与自我的角度,个体既是自我的物质和意识的主体,也是存在和思维的主体。前两种关系阐明了人的“他在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其后一种关系说明了人的“我在性”。但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都不应该忘记“主体是现实的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主体是人在与客体、与他人、与自我的现实关系确立起来的。 (2)认识论上的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通过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说就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及整个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不是本体论,而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实际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说,主体是人,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主体,只有在同一实体的关系中通过自觉的、能动的活动而获得了对于客体的主动姿态,发挥了自身的能动作用并对客体取得了支配地位的人,才能成为主体。 2.教育主体 在实践教育学中,教育主体是在教育实践中确证了主体地位的人。分析起来,这个定义包含如下意义:首先,只有人(教师与学生)才可能成为教育的主体。因为主体必须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属性,以能动性为核心。能动性包含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等,这些属性都只存在于人的身上,其它事物不可能具有。因此,非人的事物不可能成为教育主体。其次,并非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人就是教育主体。换言之,只有经过主体化过程并达到一定主体化程度的人,才可能成为教育主体。在这里,达到一定主体化程度,是充当教育主体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人们知道,主体化过程是人获得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等的过程,特别是获得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想确立主体地位的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来说,主体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从个体意义上讲,主体意识的形成至少意味着:特定个体明白自己可以而且应该处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能体察并知晓自己的能耐和应该采取何种策略表现与确证自己的教育主体地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当然,仅有主体意识还不够,还需相应的主体能力,如编制与实施教育计划的能力、指挥与调节教育活动的能力等。 3.主体教育 (1)主体教育的概念 主体教育是围绕着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既把发展主体视为价值归宿,又以发挥主体作用为根本机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教育是为了人和依靠人的教育,它的基本问题是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培养主体性强的人。沿着培养和发挥教育主体、主体性的思路,进一步深入考察主体教育过程,我们发现,主体教育还现实地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这就是主体自我教育,即教育主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教育。主体自我教育既是主体教育中最核心、最要害的部分,也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最亟待改进的地方。 (2)主体教育产生的内在机制 在主体教育的视域内,对主体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作初步探讨,以期深化主体教育的研究。我们知道,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己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身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正是主体这种“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 一、当教育主体借用外在“环境之镜”来映照、审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来教育自己时,自我就产生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二重化,此时,主体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就表现为:映像自我与本体自我的对立统一,通过二者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