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才能防止被洗脑
如何才能防止被洗脑?
“洗脑到底是什么”“洗脑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洗脑和影响别人的区别是什么”?洗脑就是通过降低你思考判断能力而让你相信连洗脑者您都不相信的信息。——中国心里健康咨询资源网
无数人问“洗脑到底是什么”“洗脑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洗脑和影响别人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洗脑就是通过降低你思考判断能力而让你相信连洗脑者您都不相信的信息。
在这个定义下,洗脑和教育主要有两点区别:
1、方法:提升思考能力还是降低思考能力?
虽然都是影响你的观点,但是教育是通过提高你的思考、判断能力,让你更加具备分辨力来实现的;而洗脑是通过1系列心理学行为学手段,降低你的判断能力,把你变成白痴来实现的。
2、目的:您是否相信让你被动相信的内容
洗脑者跟你说的话,他您1般是不信的;教育者给你说的话,不论正确和否,1般他您是相信的。
为了让各位更加认识和区别“洗脑术”,提高对洗脑的免疫力,在下详细介绍常见的3大类10小类洗脑术,分别是:
1、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2、中度洗脑:行为干预
3、重度洗脑:药物+人格摧毁
按照层次分的洗脑方法:
1、轻度洗脑:信息控制
通过控制你所接收的信息及事件,来长期改变你的认知和行为。
1、单1信息来源
只为你提供单1种类及来源的信息,不提供和其观点相反的信息,让你相信XX永远是对的,XX是宇宙真理,XX是最好的公司。
为什么这样能洗脑?
人们潜意识相信“所见即世界”,认为“您得到的关于某个事件的信息”,就是“和这个事件有关的所有信息”,假如你见过的所有马都是黑色的,你不会去怀疑“是不是也有白色的马?”
同样,有人对你说“社会都是这样的”,其实只不过是“他所接触到的社会是这样的”。
常见洗脑行为:
明确规定信息来源—比如工作总结必须使用XX领导讲话的内容;
控制信息呈现—大屏幕上不断播放有利于宣传您观点的内容和公司宣传片;
限制信息接触—直接强制你不能看某些信息,限制你获取信息的渠道(需要权力)
相反,很多教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会提高其他学者及反对方的研究结论以及您理论的局限性,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信息来源,提高其思考能力,减少盲信。
免疫诀窍:
问您:有没有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反对的人1般怎么说?
2、掺杂信息
为了让你相信1个错误的观点,先讲1些绝对正确的观点。
比如:“1+1=2,苹果是水果,油菜是蔬菜,早起床身体好,保护森林是重要的,勤奋学习有助于前途,践踏草坪是不好的,太阳是绿色的。”
为了让人盲目相信“太阳是绿色的”,洗脑者需要先讲1些绝对正确的论断,从而让你相信他是“可信的人”,然后当这个可信的人再说其他话时,你会不会怀疑这么多了—因为他前99句话都在理。
类似的方法经常被各种骗老年人的保健讲座中使用,演讲者先讲1大堆绝对正确的健康常识,比如“糖尿病的真正原因是XX”,让老人们觉得他讲的在理,是个“可信的人”,接下来将的“XX药物很管用”,自然而然也变成可信信息了。
免疫诀窍:
告诉您:讲真话的人不1定是可信的人。
3、制造稀缺
人为地制造1些“稀缺感”,让你去参和竞争。
最经典的真实真人真事是钻石大王戴比尔斯,在它之前,钻石和蓝宝石翡翠等也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戴比尔斯通过减少全球钻石的产量,让钻石变得更稀缺,也通过“钻石恒久远,1颗永流传”的广告,成功对全球人洗脑,让人们在短短几10年内就觉得“钻石是爱情的象征”。
怎么让别人对你服从?
关键是要掌握别人需要的稀奇资源。
没有怎么处理?
人为制造这种“稀缺资源”。
我认为中国最“成功”的应用者莫非各种小学老师了,TA们人为地制造了“小红花”这种莫须有的东西,成功地让“小红花”成为学生眼中的稀缺资源,也通过掌握这种稀缺资源及其评价标准来让别人服从。
常见行为:
树立标杆,竞争激烈;
使用主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种竞争的结果(比如是否“听话”,比如“模糊执行规则”—规则是明确的,大家都违反,但是我有权确定把谁揪出来。)
免疫诀窍:
我现在正在跟别人抢的东西,对我您到底有什么好处?
4、捕获冲击
想象1下这个场景:
你正在假期悠闲地喝咖啡看电视,突然同事(同学)悄悄跟你说,“经理(老师)让你周19点去他办公室见他!”
接下来的假期你可能会惶恐不安,害怕您是不是做了什么事情被怀疑了,或者BOSS不满意我的表现。
结果周1你去办公室时,幸运地发现他说:“小李啊,其实也没什么事,下午帮我取个邮件吧。”
这时你内心想的应该不会是“该死,又要麻烦跑腿”,而是大大送了1口气,也在潜意识增加了对经理(老师)的好感。
这就是“捕获冲击”,当你对某个捕获很震惊的时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