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的语语音部分笔记.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汉的语语音部分笔记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笔记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现代汉语界定·汉语共同语发展简况 现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来汉民族的交际语言,包括共同语和各种方言;狭义则专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普通话是在汉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分述如下: 我国很早就有共同书面语,汉代所谓“通语”(见扬雄《方言》)就是全国通行的语言。古代正统书面语文言文最初基于口语产生,但这种书面语传统一旦形成,就逐渐与口语脱节,最终成为大众难以读懂的语言。唐末(公元九世纪)以后,民间逐渐产生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后来称作“白话文”,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白话文到了宋元之际(公元十二三世纪)已经相当成熟,明清以来又涌现了大量白话文学作品。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行于全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书面语中向来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才使白话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地位。 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出现得比书面形式晚。至迟在十四世纪,一种后来被称为“官话”的共同口语已经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而这种口语至少到清代就已经相当通行。因为北京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京话在官话的形成过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到了“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同时兴起, “国语”这一名称取代了“官话”的提法。两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普通话”称呼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煜按:北大版《现代汉语》未提“雅言”一说,大概是不认可它的共同语地位;把“通语”处理成书面形式的共同语,而非共同口语形式。并且“通语”只是就文言文的发展而言,并非“现代汉语”所着重追溯的源头,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是早期白话文。所以那种“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发展脉络不为所用,是因为雅言的共同语特征不明显,通语不是完全的口语形式;雅言和通语不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所以要注意两点:一、着重的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二、分为口语(官话…)和书面语(白话文)两种形式。 汉语主要方言概况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非常复杂,根据方言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七十 分布区域:长江以北汉族居住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一带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四省、湖南省西北一带 说明: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内部一致性较强。包括四个次方言区: 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 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 江淮方言 分布区域 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一部分 西北各省汉人聚居地,包括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一部分 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湖北大部(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还有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小块地区 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二、吴方言:也称江南话或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八点四 分布区域: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含镇江)、南通小部分及浙江省大部 说明:吴方言内部存在一些分歧现象。杭州曾作过南宋都城,其城区的吴语就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 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五 分布区域: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 说明:因处于赣方言、西南方言及客家方言的包围中,内部分歧较大,有些地区更接近于赣方言和西南方言。存在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受北方方言影响较大。 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二点四 分布区域:江西省大部(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省东南一小片地带 说明: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人民几次大规模南迁,江西是必经之地,这对赣语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长期受邻近方言(如客家话)的影响,赣方言的特征已不很突出。 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县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四 分布区域:主要在闽、粤、赣三省边缘地带,即广东东北部、福建西部和北部以及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四川、湖南、台湾等地也有小块客家方言区,一些华侨也说客家话 说明: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至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