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2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王永刚 E-Mail:wangyg@ wangyg-upc@ 电话:0546-8392830(办) 课程内容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第二讲 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 第三讲 地震属性优化处理 第四讲 地震属性应用实例 第五讲 储层预测结果评价与检验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一、地震属性的发展历程 二、地震属性的定义 三、地震属性的分类 四、地震属性的发展趋势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课程内容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第二讲 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 第三讲 地震属性优化处理 第四讲 地震属性应用实例 第五讲 储层预测结果评价与检验 第二讲 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 一、提取地震属性的分析方法 二、地震属性的描述与适用性 三、相干属性体及其应用 四、地震属性的物理意义 五、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 (1)地震波频率属性 ?功率谱上25%对应的频率f25;?功率谱上50%对应的频率f50;?功率谱上75%对应的频率f75; ?平均中心频率fAV;?振幅谱主频f0;?有效段均方根频率fR;?全谱平均频率fCQ;?全谱均方根频率fRQ。 上面8个属性主要反映了地层厚度、岩性及含流体成分的变化,常用来检测由于上覆地层异常如气饱和或裂缝存在所致的选频吸收,也可识别由于地层学特征、岩相等改变而引起的细小的频率变化。 (2)地震波振幅或能量属性 ?记录能量ACF(0);?最大振幅值Amax;?整波形能量ENZ;?波形正半周能量EN;?波形正半周平均振幅AVA。 上面5个属性反映了目标层内波阻抗、地层厚度、岩石成分、地层压力、孔隙度及含流体成分的变化。可用来识别振幅异常或用于层序特征分析;也可用来追踪地层学特征,如三角洲、河道、各种扇或特殊岩性体;还可用于识别岩性变化、不整合、气体以及流体的聚集等。 (3)地震波波形属性 ?时窗内波峰数;?整波形面积SGT,Z;?波形正半周面积SGT; 上面3个属性反映了目标层内波阻抗的变化规律、沉积层序、地层层理特征、古代剥蚀面、古构造特征、沉积过程及其连续性、沉积盆地的大小等。 (4)地震记录自相关函数的属性 在一般情况下,自相关函数主极值幅度代表着记录段的能量;主极值宽度与记录的视周期有关,频率低的信号,主极值宽度大;频率高的信号,主极值宽度窄;旁极值的幅值和面积表示地震记录的重复性及延续时间的长短。当反射层具有薄互层结构,反射记录出现干涉现象时,自相关函数幅值和面积增大。这类属性有: ?自相关函数第一零值点位置τ1;?自相关函数第二零值点位置τ2;?自相关函数极小值振幅与主极值振幅之比ACF(min)/ACF(0);?自相关函数旁极值面积与总面积之比S234/St。 上面4个属性反映了沉积条件的稳定性、地层分界面的光滑度。 (5)分辨率属性 ?频带宽度fband;?相对分辨率Rλ;?有效段带宽频率fb;?全谱带宽频率fbQ。 上面4个属性反映了地震记录分辨地层厚度的能力,通常在大套均匀岩层中夹有反射性能强的夹层,则在地震记录上可以见到在较平静的记录背景上,有少量清晰反射波出现,此时记录分辨率参数较大;当反射层为薄互层结构,相邻反射层反射波相互干涉,形成复杂波组时,地震记录分辨率参数较小,频带宽度较窄。 (6)信噪比属性 信噪比也经常取作有效波平均振幅Aq与干扰的均方振幅之比: 信噪比属性反映了地震记录上的干扰背景强弱,也可反映地质条件的变化,如油藏部分经常有地震记录规律性变差、信噪比降低这一特点。 (7)其它属性 这是用数学方法定义的属性参数,无明显的物理意义,这类属性有:?频谱二阶距FBD2; ? L2模; ?峭度表征地层岩性纯度,是一种用数学方法定义的属性参数; ? ? ? ? 自回归分析使用AR模型,将地震记录表示为本身样点的线性组合,用多项式的系数来表达地震记录的反射特征。 分析的方法有傅立叶谱、功率谱和复赛谱等。除了谱比法外,还可用特征值法,利用地震记录相邻时窗的自相关函数特征值、振幅特征值的变化来判断目的层吸收性质的相对变化。利用这些方法,最终提取了以下11个属性: (1)最大振幅Amax比; (2)均方根振幅Arms比; (3)ACF(0)比; (4)主频f0之比; (5)波峰数之比; (6)自相关函数主瓣面积S1之比; 五、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 1、地震属性的分析研究方法 2、地震属性的标准化 3、地震属性与地质参数的相关性 课程内容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第二讲 地震属性提取与

文档评论(0)

牛X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