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合成催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失活因素分析.docVIP

甲醇合成催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失活因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醇合成催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失活因素分析.doc

甲醇合成催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失活因素分析   摘 要:在甲醇生产过程中,甲醇合成催化剂常会发生中毒、高温烧结、失活等现象,大大影响了甲醇产量,也降低了催化剂的寿命,使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对甲醇合成催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失活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甲醇 合成 催化 反应机理 失活   一、反应机理   甲醇合成催化反应机理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不同的反应原料(CO/H2,或CO2/H2)、不同的催化剂、甚至相同的催化体系,催化剂结构不同,也可能导致反应机理不同。有关反应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甲醇合成反应的直接碳源、反应的中间物种、反应的控速步骤以及CO在反应中的作用等问题。早期研究者多数以动力学和H2、CO吸附等问接的实验结果为基础进行反应机理的研究;而现在多数基于同位素标记、光谱测定以及动力学模拟计算等比较直接的证据,但仍不能得出统一明确的结论。本文按合成甲醇直接碳源的不同,将机理划分为以下3种:CO与CO2共同作为直接碳源机理、CO作为直接碳源机理以及CO2作为直接碳源机理。   (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作为直接碳源   在CO和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机理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甲酰基和甲酸基是反应过程的重要中间物种,CO吸附活化后直接生成甲酰基,而CO2吸附活化后生成甲酸基,并且CO和CO2可以通过表面氧或甲酸基等物种相互转化。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CO吸附活化后与表面羟基结合生成甲酸盐,而CO则与表面氧结合生成碳酸根离子。   (二)一氧化碳作为直接碳源   CO加氢合成甲醇的机理,可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CO首先在活性位上吸附活化,然后与吸附态的氢原子发生分步加氢反应,最终生成甲醇;而原料气中的CO2仅为补充碳源。这种机理不能解释原料中少量CO2的存在能够明显促进甲醇合成反应的现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活化态的CO在加氢过程中同时与羟基、表面氧等物种发生反应,生成甲酸盐、甲氧基以及碳酸盐等中间物种,中间物种再通过脱氧及水解等反应生成甲醇。   (三)二氧化碳作为直接碳源   原料气中的CO需首先经过水气变换反应转换为CO2和H2,然后生成的CO再与H2反应生成甲醇。在此过程中,表面氧起到关键作用。表面氧不但是水气变换反应的中间物种,而且可以抑制CO2的解离吸附。Chinchen等利用原子示踪技术,对原料中的14CO及14CO2进行跟踪,发现产物甲醇中14C含量与原料中14CO2/CO的变化相一致,并且未检测到含14C水气变换反应中间产物,由此推断Cu/ZnO/Al2O3催化剂上甲醇合成反应的直接碳源为CO2,而CO作为一种还原剂使活化的Cu表面得到再生。这种观点的局限性是无法解释当反应达到稳态时原料气中CO基本无消耗的事实。   二、催化剂失活因素   (一)催化剂中毒导致失活   1.硫及硫化合物中毒   目前,甲醇合成催化剂大多为铜基催化剂,而硫及硫化合物是引起铜基催化剂活性衰退的主要因素,它决定了铜基催化剂的活性和使用寿命。原料气中S一般以H2S和COS形式存在,与活性组分铜起反应生成硫化亚铜进而覆盖催化剂表面和堵塞孔道而使其失活,且永久中毒。另外,原料气中还含有RSH、CS2、硫醚、噻吩等有机硫,这些最难脱除,通常情况下是加氢分解成硫化氢,再加以脱除。有研究结果表明,在H2S浓度为1.6×10-6~40×10时,活性衰退速度与中毒时间成对数关系。当催化剂吸S量为本体重量的2.4%~2.5%,活性下降率达70%左右。在甲醇生产过程中,那怕只是微量的硫都会使催化剂中毒,工业生产可以合成气进人到甲醇合成塔前增加一到两个保护塔,保护塔通常装载的是ZnO脱硫剂,用于保护合成塔催化剂的活性。   2.氯中毒   甲醇生产过程中氯的产生一般是催化剂制造过程中选择的原料有氯根,或是工厂的工艺蒸汽系统有氯离子,又或是工厂附近水源含有带氯的有机物等。氯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中毒程度比硫严重,中毒现象由催化剂外表向内孔道渗透,它与催化剂中氧化锌生成低熔点的氯化锌,从而削弱了氧化锌在催化剂中所起的“间隔体”作用,使铜晶粒迅速增大,破坏甲醇催化剂结构,导致催化剂明显失活。对原料气中氯含量高的应使用脱氯剂,也可以提高工艺用水质量来减少氯离子的带入。   3.氨中毒   氨与合成催化剂里的铜生成络合物,使具有活性的铜损失。有研究表明,原料气中含有50×10-6~100×10-6氨,催化剂活性下降10%20%。另外,氨还会与甲醇生成具有恶臭的甲胺类物质,影响产品质量。氨的来源主要是在催化剂升温还原时,在纯氢中配人合成氨厂精炼N2-H2,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二)升温还原过程导致催化剂失活   因为升温还原过程导致催化剂失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升温还原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升温还原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