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赋权的时代.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介赋权的时代.doc

新媒介赋权的时代   至少近三年来,大陆社会领域发生了足够深刻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并未达到理想的那样,比如没有根本地扭转这个领域的主要势力,但个人主义在行动力上很有建树,从而使得权力的格局在缓慢变迁。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情况,其趋势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谜语。   说到对这一社会状态的解释,政治学并不能提供让人信服的理论。面对如此斑驳的现实演进,政治学止步于一些早前的判断上。而在最为流行的威权主义解释话语下,对社会领域缺乏有力的兼顾。随着政治理论的却步不前,公益的现实推动解释框架亲近经验主义。这么说还是显得晦涩。简单来说,在最近几年中,以公益为名的社会变动更加频繁,看起来也更有成效。公益本身,因为社会与个人的勾连,展现了更为深远的含义,指向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公益社会成为一个有待解释的现实,它迫切地需要原理。   缘起:社会事件的新面向   师曾志与金锦萍编著的《新媒介赋权: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演进》,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对数年以来的社会变动给予一个解释的框架。说句装腔的话,这个解释框架建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同时在个人独立性之后,解释了承接它的机制与方向。   这个机制就是以个人行动为模式的公益事件,而方向就是达成国家和社会的协作—换言之,就是一种在变动中趋于和解的方向。无论是免费午餐中个人小额捐助对成就新公益气象的功能,还是在舆论声势里造就压力的汇流的个人,都在这样的机制下与方向里碰头了。   在这本书的缘起上,要追溯到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每年评选的“年度十大公民社会事件”。这种公益评选本身就是公益行动中的学者行动之一,尽管它的容量只有十条,但在既定的评选方针下,这些事件的意义被提炼出来,与这本书的理论相互证明。例如动车相撞事件、广州垃圾焚烧厂选址风波、广东社会建设、郭美美风波等等,也许它们在新闻评选中都不算是正统的新闻事件,传统媒体的视角必然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削减”,以适应“新近变动的事实”这一陈旧的新闻定义,但师曾志“拯救”了它们。   这种对社会事件的“钩沉”,并不是给它们灌输额外的意义,或者将它们当做理论解释的附属品。恰恰相反,这种“拯救”是从这几年的社会现实出发的—这个现实被传统的认知惯性一再省略—准确地说,是重新让这些社会事件“舒展”它们的面目。经过对这些社会事件的“解除约束”,去掉陈旧思维的遮蔽,它们变得“熠熠生辉”。从评选十大公民社会事件,到将这些事件重新输入公共传播的平台上,这本书的所作所为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的努力。它让读者重新审视来路,重新打量自己,这是此书的用意之一。   征召:个人主义的汇流   在解释了缘起之后,进入此书的结构章节。它的结构首先是分类型,给予事件以归类,言语的归言语、行动的归行动、模式的归模式、技术的归技术。分类之后,再以理论对选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带来事例“摇曳生姿”的形态,然后以丰富的枝蔓组成“赋权”的图谱。   个人主义一直被当做自由散漫的代名词,也被当做“原子化”个人毫无力量的证据。这些个人主义的见解—比如独立思考等性能—似乎只有在用于政治变动时才有意义,一直被孤悬在社会领域之外。因为在常规的思维里,在社会上成事,非得“集体”不行。   哪怕是公益这样的行当与做法,也被认为是集体主义的势力范围。传统的认知是如此倔强,以至于人们对个人主义的公益潜能总带着犹疑。然而,在这本书的阐释下,不是这样。个人凭借其独立性,反而在“个人”与“主义”获得了更多的行动效率。   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新媒介的出现。新媒介不一而足,当然首先是网络,接下来是社交媒体,总之是解除了束缚的技术方式。新媒介与个人具有天然的同盟吸引关系,它让个人解除了“一盘散沙”的咒语,它让个人获得了比独立性更坚固的存在感。   这就是个人的行动可能。而粘结这些个人行动力的就是公益。关键在于,经过新媒介赋权的个人,在投入公益事件、公益行动之后,也深刻地扭转了“公益”。此时的“公益”不再是集体主义下受驱使、有组织的爱心施舍,而是从各个进路朝向社会转变的行动总成。   赋权:壮大个人的强度   个人一直生活在集体的阴影下,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潜力。但新媒介的赋予,扫除了这一心理上的阴霾。新媒介的技术汇流,也将个人的能量堆积到一起。新媒介赋权下,不是让个人再次陷入“集体”的泥沼中,而是让那么多“个人”以独立之身发挥聚合的功用。   换言之,新媒介赋权不是对个人的剥夺,而是对个人的发现。它所联系的凭据,是个人在独立基础上的共识、个人不仅对这个共识有选择权利,也还有拒绝的权利。赋权让个人更强壮,这种强壮对外表现为聚沙成塔的能力,对内表现为对独立与主见的确认。   个人在经新媒介赋权后,通过面目一新的公益形式,将诉求转换为公共的存在。多少年来,在大陆的政治格局里,个人的诉求一直被矮化,缺乏平等的权利,而今可以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