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文献:不经意中的好收藏.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札文献:不经意中的好收藏.doc

信札文献:不经意中的好收藏   胡适手札拍出百万   匡时拍卖公司老总董国强有一种很强烈的民国文人情结,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出现一幅胡适手札,书写着胡适名句:“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因为太合董国强当时的心境,他便不顾一切地想要这件东西。结果,短短二十几个字,不到两平方尺,5万港元起拍,被董国强一路追杀,终于以122万港元举到手。   当时,所有的人都说买贵了,连董国强自己都说太贵,但得意之情也溢于言表。   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一页鲁迅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史钩沉》,旁边有周作人的题识,结果被拍到了690万元,超过了古籍中的宋版书的天价。本来是一页没有署名的手稿散页,因为旁边周作人题识认为是鲁迅当年手稿,等于权威鉴定证书,又兼这位权威的特殊身份,等于是兄弟二人的墨迹集于一体,这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市场马上给出了远比他们单个墨宝高得多的价格。   名人信札价值应高于书法   信札、尺牍、手稿之类,看上去毫不起眼,所谓故纸,很多人放在家里还嫌脏嫌发霉,如今,却成了拍场一宝,就是藏家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信札之类一向是放在书法拍卖当中的小东西,而书法,原先也是夹杂在书画专场当中的小门类,但是,信札的价值,甚至高于正规书法作品。   以前大家认为,信札之类的东西,哪怕是名人的,它不是正式创作,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而且,信札太小,毫不起眼,在家里又不能挂出来欣赏,欣赏价值也大打折扣。所以,信札的价格本来是比较低的。   大约20年前,一页名人信札最多才几百元,到2000年,钱钟书先生的信札第一次上拍,两页才拍出4000多元。胡适的4页手书诗稿,2001年在中贸圣佳拍出11000元。如今,钱钟书的一页信札大约四五万元,胡适的信札至少两三万元一页。长期看,仍然很低。   名人的书法作品,虽然是艺术创作,但经常会有比较大的量,而名人信札,每一页都是孤品;名人的书法,往往内容空泛,大多是录古代圣贤的名言名句,而信札里往往内容充实,没事一般不会写信;而且,信札往往记载着历史的真实,有史料的价值;很多名人的书法水平有限,他并不是书法家,写起书法作品来往往拘谨,而名人信札多为一气挥就,会流露出书者最真实的一面,因此,信札在某种意义上,比书法作品更可贵。   故纸堆里找黄金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价值,不少顶尖藏家会在故纸中寻找收藏的莫大乐趣。近代大藏家钱镜塘先生曾费心收藏了大量明代名人尺牍,后来集成为《明代名人书札》皇皇20册,共涉及400位明代名人,600多开。2002年,中国嘉德拍出990万元。放到今天,恐怕不是1个亿的问题。   上海的名人墨迹大藏家王金声,以前是收藏近现代书画的,近20年才介入名人信札、墨迹的收藏,越收越喜欢。有时候买东西买到囊中羞涩时,不得已便把自己收藏的书画卖掉,虽然逃掉了不少大行情,但他从名人墨迹里得到了巨大的乐趣。   比如,王金声收藏一件丰子恺绝笔,是丰子恺女儿在一部著作里认定的其父最后的书迹,书中录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对离别39年的故乡新貌的感慨。王金声还收藏着一件老舍的绝笔,是老舍先生于1966年5月4日致章士钊的一封信,信中赋诗一首,对章士钊年届耄耋,仍勤于咏诗著书颇多赞美,全诗基调乐观喜庆。而仅仅过了3个多月,老舍先生便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经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考证认为,目前这就是老舍的绝笔了。而这封绝笔信,是王金声从章士钊后人处得到的。   王金声透露他的收藏方法时说,他喜欢名人信札、墨迹,除了常规的拍卖和古董商之外,多是从名家后人处得来。很多名家后人在名家去世后,整理名家遗物时,往往对大量书信资料感到头痛,因为费时费力,还不像名家收藏的字画、文玩那么容易卖钱,所以,只要有人肯出钱要,乐得一股脑儿卖掉。买回来之后,就是王金声的天地了,从大量名人书信中寻找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多大的快乐啊。   但是,现在,知道名人书信值钱的人开始多了,走这条路也难,更多的是需要在公开市场上寻找,这个时候,在拼藏家的眼力和学识之外,还要加上财力了。   名人手迹常被当“垃圾”   还有一类更加与藏界隔膜的藏品,是名人手稿。大量媒体、出版社搬家之际,往往会清出许多“垃圾”,这些“垃圾”里面,往往会有名人的亲笔信、签名本、作品手迹、文件资料等。以往媒体和出版社向名家约稿时,由于还没有电脑或者电脑不发达,他们往往手写在稿纸上,这些稿纸,现在就成了珍贵的手稿。大部头、优秀作品的手稿,或许会被单位珍藏起来,有些领导、名人的批示也会留在编辑部或者一些机构的办公室里,有心人收藏下来,就成了藏品。比如某次拍卖会上,就有一张康生批示的手迹,仅仅是在一张发黄的报纸上批了一句话,圈了两个错别字,如今却成了拍品。   一位老编辑对笔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在一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