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主体的发展性德育实践的研究_结题报告.doc

_主体的发展性德育实践的研究_结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主体的发展性德育实践的研究_结题报告

“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教育的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传统的育德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的德育普遍存在着“客体化”现象,以“服从”、“听话”为培养目的,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演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自身的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少独立思考和自我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视主体发展性道德人格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缺乏受教育者主体发展性的制度化的单向说教式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诸如“逆反心理”、“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这是这种模式下学校德育被动与滞后的直接反映,这给我们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教育的本性(超前性)与道德的本质(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要求德育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与合作,即德育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主体发展性发展德育的实践》这一课题,针对学校德育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通过提升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发展”的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发展性自我发展,并以此为目标,在大德育观理念下来构筑以育人为本德育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德育时代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为此,学校成立了《主体发展性发展德育》课题组,我们德育研究中心拟在学校德育方面实施学生主体发展性德育实验。该实验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速持续发展和充满挑战的21世纪,将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对人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人,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还要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尚的道德与人格。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文件中都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与党和政府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相去甚远。主要问题是德育实效性差。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原因是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没有从学生心理层面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具体表现为:对学生道德需求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德育目标设立过分强调统一的社会道德要求,而忽视学生道德的主体发展性道德需要的培养。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导致德育方式方法简单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心理是道德主体发展性的内在依据,既是道德教育内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目标。忽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道德主体发展性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高峰期,存在着生理发展成熟快与心理发展慢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存在着个体心理发展需要与社会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因而他们在心理成长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和烦恼,要解决矛盾,就须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心理着手。使道德教育过程成为帮助学生自我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这对学生潜能开发、生活快乐、人格健康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主体发展性。主体发展性即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现代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学生道德主体,即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道德生活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道德主体发展性的内在根据是道德主体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需要、态度、能力、个性等等。道德主体发展性是个体在与道德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儿童道德结构是由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构成的统一体,行(道德行为)是前面三者的外在表露,决定于知、情、意,当然也能反映出其内在知、情、意的发展状况及达标程度。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一方面,主体总是运用其内部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它产生关于客体的知识;另一方面,主体在运用内部结构建构客体的同时,也对其自身的内部结构进行建构,它形成新的道德结构。 :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佳环境,也是良好道德心理培养的最佳环境。集体的心理包括集体的价值观,集体的态度,人际关系,集体的情感,集体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集体的心理气氛等等,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集体是教育的主体,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括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学生个体自我教育及学生相互间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内在的自主、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优化道德主体心理,实现道德

文档评论(0)

牛X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