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 龚曙明 第15章.pptVIP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 龚曙明 第15章.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5.2.4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测定 1.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测定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标志。这个 转化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 口,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二是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向城镇 聚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 移,表现为就业非农化率逐步高;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特征正是工业化的体 现。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本土壤和载体,可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 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例15.5】1995-2007年期间城镇化率和就业非农化率决定产业非农化 率的回归模型: 模型表明在1995-2007年期间,t年的城镇化率和t-5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t年的 产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决定效应, 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 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促进产业非农化率的提 高, 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2. 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测定 一般来说,工业化程度越高,制造业规模越大,技术集约化水平越高,越需要 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口,以适应工业化对劳动力、资本、土地、服务和 市场等要素的要求。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是有拉动作用的。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 机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促使就业非农化率的提 高;而要提高就业非农化率,必须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 动是通过就业非农化而发生作用的。 【例15.5】1995-2007年期间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回归模型: 模型Ⅰ表明在1995-2007年期间,t-1年的城镇化率和t-4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t年的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变动受自传导效应和就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 模型Ⅱ表明t-1、t-2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和t-1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对t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这意味着就业非农化率的变动受自传导效应和产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 15.2.5.工业化与城镇化聚类分析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非农化率、 就业非农化率比重和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基本 指标。整个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 大阶段。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是:初级阶段的人均GDP为600至1200美元(1997 年汇价),就业非农化率为20%,人口城镇化率为10%;中级阶段的三项指标 分别为1200至2400美元、50%和30%;高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2400至4500 美元、80%和70%。 【例15.7】2007年中国31个省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聚类 15.3 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 15.3.1 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市场、信息服务 和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普及和提高, 从而推动 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1)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程度不断提高。 (2)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4)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 (5)信息系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 15.3.2 信息化的综合测度 通常采用信息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 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其中,信息 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涵盖产业信息化、消费信息化、通息信息化、信息设 备设施、信息传播等主要方面。 【例15.8】我国2000-2007年信息化动态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为: 1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2邮电电信业务量占GDP(%) 3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4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5农村彩电普及率(台/百户) 6城镇电脑普及率(台/百户) 7农村电脑普及率(台/百户) 8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公里/人) 9网络宽带接入端口(个/百人) 10广播人口覆盖率(%) 11电视人口覆盖率(%) 12广播制作时间(小时/人) 13电视制作时间(小时/人)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若要测度信息化的综合实现程度,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和权数如何界定也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15.3.3 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8压缩包课件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