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建构.pdf
第 24 卷 第 2 期 华 侨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4 . 2
V o l N o
2003 年 4 月 ( ) . 2003
Journal of H uaqiao U 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A p r
( )
文章编号 2003
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建构
关瑞明 陈 力 朱 怿 王 珊
(华侨大学建筑系, 福建 泉州 362011)
摘要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 其对象是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历史产物. 其目的在于探索“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的创新之路. 文中以吴良镛先生的“类四合院”为例子, 论述传统民居“类设
计”模式的提出. 以类型学理论为依据, 分析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的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 以张
永和先生的“清溪坡地住宅群”, 以及安藤忠雄先生的“住吉长屋”为实例, 阐明传统民居“类设计”
模式的丰富内涵与普遍意义.
关键词 设计模式, 类设计, 类型学, 传统民居, 当代住宅
中图分类号 201 ∶ 023 文献标识码
TU TU A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民居研究勃然兴发之际, 正是建筑理论处于转折与低迷之时. 改革开放
之后, 建筑师对以往特定的政治环境与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千篇一律”的建筑现实甚为不满,
积极探索“繁荣建筑创作”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建筑设计经验的过程中, 存在盲目
摹仿、生搬硬套、国际式的流行、方盒子的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 有思想的专家学者试图另辟蹊
〔1~ 2 〕
径, 提出“民居——创作的源泉”与“民居——建筑创作的重要借鉴”等口号 . 时至今日, 借
鉴传统民居精华与经验于建筑设计创作实践之中的想法, 仍是有识之士的心声. 对中国传统民
居进行调查研究, 除遴选精品作为历史文物与科学遗产加以保护外, 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
〔3 〕
认识其科学与艺术精华, 创造性地用于当前社会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中去 . 由
此可见, 80 年代以后的民居研究, 其所及对象是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历史产物. 人们对
它的研究, 主要还在于力图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的创作热情与现实需要.
1 类设计模式的建构
20 世纪 80 年代,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建工程中, 推出了“类四合院”的居住
形态模式, 并于 1993 年荣获“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设计金奖”和“世界人居奖”. 在中国传
统民居某一特定形式上冠以“类”字的称谓, 始见于吴良镛先生的“类四合院”; 此后未有人再论
及, 就连“类四合院”也改称为“新四合院”了. 对此, 吴良镛先生在文献〔4 〕中写道: “我们早期发
〔4 〕
表的文献中称之为‘类四合院’, 后来考虑到为了通俗起见, 本书改用‘新四合院’一词” . 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