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课、议课.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评课、议课.ppt

* * 一、评课的意义 1.对执教者 得到中肯评价 引发回顾反思 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临床诊断) (发挥激励功能) (重在行为跟进) 一、评课的意义 1. 对执教者 2. 对观摩者 感悟教育理念 启发钻研教材 借鉴成功经验 1. 对执教者 2. 对观摩者 3. 对评课者 引起深入思考 促进整理归纳 提高指导水平 研究、指导、服务 会写、会说、会做 一、评课的意义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1. 教育学的理论 德育论 课程论 教学论 ……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方式:“渗透” →“无痕” 内容:“挖掘”+“整合”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1. 教育学的理论 德育论 课程论 教学论 ……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落差”说 课程标准 改革初衷 教材课本 实际教学 弱化 异化 1. 教育学的理论 德育论 课程论 教学论 ……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落差”说 “互动”说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 教育学的理论 2. 心理学的理论 儿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形象思维 过渡 抽象思维 (言传) (默会)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1. 教育学的理论 2. 心理学的理论 儿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形象思维 过渡 抽象思维 (言传) (默会)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学科教学心理学 …… 1. 教育学的理论 2. 心理学的理论 3. 教学法的理论 课程标准 教材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 …… “整合” 教学手段 学习对象 学习工具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1. 教育学的理论 2. 心理学的理论 3. 教学法的理论 4. 其他方面的理论 数学发展史 “圆周率是祖冲之发明的” 古埃及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1. 教育学的理论 2. 心理学的理论 3. 教学法的理论 4. 其他方面的理论 数学发展史 数学方法论 …… 认识论、逻辑学 二、评课的理论支撑 1. 教育学的理论 2. 心理学的理论 3. 教学法的理论 4. 其他方面的理论 提高评课者自身素养 更新课堂教学评价观 自如作出价值判断、性质判断 三、评课的视角 1.教学分析的视角 教学目标与效果 教学内容与加工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与结构 √√ * 三、评课的视角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具体明确,恰如其分 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ABCD法 指一条教学目标通常包括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生或哪一层次学生 行为动词(behavior)即描述学习后产生的可观 察的具体行为变化 行为条件(condition)即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 制或范围 表现程度(degree) 即表现学习结果的水准 三、评课的视角 这种根据行为主义观点所总结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强调行为结果,有助于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但由于不少心理过程难以行为化,所以ABCD法并非通行无阻。 目标导向的教学在国内外都曾受到普遍关注。但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不应过分夸大目标的作用。特别是“教学目标对高级认知水平的领域有无普适性,还缺乏必要的证据”。 分析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注意: (1)逻辑起点与认知起点 (2)提供判据与表明意图 (3)全面落实与有所侧重 (4)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 三、评课的视角 分析课改背景下的内容处理要注意: (1)教材意图的体现 (2)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加工 三、评课的视角 科学性与通俗性 理论性与应用性 逻辑性与系统性 历史性与人文性 2. 学科分析的视角 三、评课的视角 探究与接受 群体与个体 认知与情感 预设与生成 创新与实践 温故与知新 讲解与练习 3.理论分析的视角 建构与应用 由旧引新,融会贯通 讲解;启发性 条理性 生动性 三、评课的视角 3.理论分析的视角 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 有意义的课 有效率的课 生成性的课 常态下的课 待完善的课 三、评课的视角 叶阑的分析框架 1. 教学分析的视角 2.学科分析的视角 3.理论分析的视角 各种角度可以有机结合 关键在于发现新的视点: 于无疑处生疑——独到的问题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