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学汇编与本土回应.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 FUDAN No.62009 JOURNAL(SocialSciences) ·跨越空间的文化· 晚清西学“汇编”与本土回应 章 清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摘要]两种文化的相遇发生着来自“域外”与来自“本土”的知识调适,本不难理解。问题的关 键是,这一切如何发生,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透过晚清会通中西的具体文本。或许可以发现问题的枢 机所在。因应于“采西学”的需求,晚清出版了多种西学汇编资料。从形式上看,这些资料是按照知识分 科的架构对中译西书进行分类,究其实质却并非如此单纯。既然是“汇编”,本身即意味着是针对传入的 西学知识进行二度创造。亦即是“知识的再生产”,因此颇有必要解析其中关乎本土文化的调适与回应, 这也正是审视中西文化之调适与回应之主旨所在。 [关键词]西学中学西学“汇编”本土回应 16一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涉及两方面的基本问题:西方知识怎样“传人”?中国本土如何 “接引”?这其中本土文化的调适与回应,尤其复杂。原因无他,西学的“传人”,原本即具有高度选 择性,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知识架构;本土之“接引”,也往往立足自身立场,将外来知识纳入所熟悉 的知识架构。对此,论者从不同的侧面已多所论述,如针对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的研究,论者就 揭示出耶稣会士之“援西人中”,鲜明体现出“迎合”中国本土知识架构的一面。㈨两种文化的相遇 发生着来自“域外”与来自“本土”的知识调适,本不难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这一切如何发生,又产 生了怎样的效果?对此的分析,首先涉及“讲法”问题,或立足于“中学”,或基于“西学”,以建立中 西之学的关联,是通行的做法。依拙见,有关中西问题,无论确立“由西到中”还是“从传统到现代” 的叙述方式,都不免烙上“后见之明”的印痕,也易于将复杂的问题导向简单的知识“移植”问题。 而透过晚清会通中西的具体文本,或许可以发现问题的枢机所在。 因应于“采西学”的需求,晚清出版了多种西学汇编资料。近年来,围绕这些资料海内外学界 基于“百科全书”的架构展开了热烈讨论。②这些资料对于了解晚清对西学的认知,其重要性自不待 言。然而,如何加以利用,并非易事。这些资料不仅量大,而且因应于不同的需要,类型各异。重要 的还在于,既然是两学知识之“汇编”,本身即意味着是针对传入的西学知识进行二度创造,亦即是 “知识的再生产”。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希望大致区分这些资料不同的来源系统,以及不同的编纂 架构,再就其中体现的对知识的认知,做大致梳理。表面上看,这些资料是按照知识分科的架构对 [收稿日期]2008—12—17 [作者简介】章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 本文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8年12月“跨越空间的文化:16一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国际学术研讨 会论文。 ①论者提出了“天学的圣学化”问题,指出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教中兰大柱石”,最初是以一种拟同的态度将“天学”纳 入圣学体系,以证明接受、学习西洋科学的正当性。见孙尚扬、争p鸣旦:《一八四。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 社。2004年,第206贞。 ②最新的研究可参见陈平原、米列娜丰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本文主要考察两学资 料之“汇编”.关注针对传人的西学知识所进行的二度创造,对于更具“创造性”的“百科全书”之类的西学资料,将在别的 文字中讨论。 万方数据 中译西书进行分类,究其实质却并非如此单纯。知识分科观念固然影响着“汇编”工作,然而本土 的“回应”同样值得重视,尤其有必要厘清本土的知识立场如何影响到对西学知识的接纳。这是本 文的主旨所在,依托于文本的“历史语境”,中西知识如何会通?传统是如何发明的?或可有更为 清晰的把握。

文档评论(0)

gacz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