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pdfVIP

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论文· 斯文关天意: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 罗志田 内容提要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变革引起了争议,这一事件本身需要进行史 实的重建。中学国文教育是双方的共同关注点,考试中的“对对子”的确为出题者陈寅恪 所侧重,期借此防止国语不国和传统不传,并希望以大学入学考试的创新来促动中学国文 教育的改变;但反击的“社会”舆论却强调国立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应与中学国文教育的 现状保持一致,并不断诉诸“国家”的权威。正是“社会”对“国家”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机 关”职责的强调,迫使后者做出了让步;而“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又并非以对立的姿态出 现,反而是在代“国家”立言,要求后者维护“中国教育行政的统一”。 关键词 大学入学考试 中学国文教育 国难与国性传统及其表述 国家与社会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主要为陈寅恪所出,当时即曾引起争议,可以算是一个 小小的事件。虽然占分数更多的作文题和仅占分数10%的“对对子”都曾遭到非议,但后者当时最 为醒目,后来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这一风波的标帜。①此后这事不时受到关注,不过藉为 谈资者多,而实际研究者少;在可以算作研究的范围里,基本不甚关注以对对子考国文这一“本 事”②,而更多是因陈先生的解释带出的引申讨论。这个问题未必延伸到那么远,也不那么简单,其 本身还有可探讨之处。应区分以对对子考国文和具体出什么对子这两回事,后者确有戏谑成分,但 ·题目前半乃撷取陈寅恪在《挽王静安先生》里所说的“吾侪所学关天意”及其在《广州赠剐蒋秉南》中所说的“文章存佚关兴 废”(《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80页)。“斯文关天意”应是陈先生一向的主张,他在《杨树迭(积微居小学金 石论丛续稿)序》中也曾说:“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清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逐丧斯文也。则国 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版,第261页)。本文撰写中所使用的材料,承蒙不少朋友提示,北京大学历史系粱心同学尤其协助搜寻核查了不少报刊资料,特 此致谢! ① 实际上,作文题引起的争议不比“对对子”的少,当另文探讨。 ② 最近的一项研究是个倒外,即王震邦的《陈寅恪论学的四个面向》(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2006年,该 文的第4章“失焦的辩论:对对子和文法”即专论此事,颇述及一些“本事”。大陆方面述“本事”稍多的是王川的《刘文典与陈寅恪 学术交往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一文。 4 万方数据 罗志田/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 前者可能带有真正深远的考虑,或许要上升到陈寅恪自己所说的“吾侪所学关天意”的高度去认识。 要知道那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举国情绪尚处动荡之中,而北伐后的国内政局也尚 未达到“理顺”的程度;教育界同样不安宁,教师索薪和学生闹学潮是那时常见的现象;学术体制和 规范尚未确立,专门的学术刊物不过刚刚起步;可以说,足以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不 少重要事项正处发展之中,以陈寅恪一向恬淡的处事风格,在这个时候出而“标新立异”,不能没有 一些严正的考虑,且恐怕未必侧重在一般研究者所关注的什么中外比较之学上面。 退而言之,不论以“对对子”考试学生一事是否有及有多少含义深远的预设,它本身也折射出非 常重要的意义:晚清甚嚣尘上的中西“学战”此时已内化为中国的新旧之争,而“对对子”事件便是这 广义的近代中西学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任陈寅恪助手的浦江清后来说:“在我们这一辈,把中西 分别得清楚。但是,在中西合流的新文化里所培养出来的青年,他们对于原来的所谓‘中“西’已不 复能区别,在意识里只感到古今新旧的区分。99①这一看似直观的认知揭示了中西新旧之间的深度 互渗,也提示了考察“对对子”事件的一个重要视角。 1932年参加大学招生考试的正是“新文化里所培养出来的青年”,在一些时人眼里,以“对对 子”的方式来考核这些人是一种倒退,甚至是对“新文化”的挑战。而在陈寅恪等人看来,中国文化 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而当下严重的国难更凸显出维持“国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cz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