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九中校史钩沉.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3年第1期(2月)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卷1期(总第61期) No.1Feb.2003 InstituteEducation V01.20.No.1 JournalofHefd of 国立九中校史钩沉 龚维英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 要】国立九中(含前国立安徽-中)创立于1938年,抗战时期迁到大后方四川江津,主要收容以皖籍 为主的师生。其中有不少国家栋梁之材,经过国立九中的教育薰陶走向社会,发光发热,如邓稼先、舒芜等,陈 独秀先生晚年也住在江津。到1946年国立九中一分为三,降为省立,陆续迁回省内。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立第八中学;国立第九中学;难民学校;民主思潮;陈独秀 [中图分类号】K47:K265 [文献标识码】A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中国人民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八年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此时日本强盗毒焰正炽,每天蚕食鲸吞我国大片国土。1938年,日寇铁蹄践踏安徽省境,造成大批在校 师生离乡背井,到处流浪。 于是,在大后方相继成立了国立第八中学和国立第九中学,收容以皖籍为主的师生。国立八中设在 湖南乾城(今吉首),前身是安徽省立临时第一中学。国立九中设在四川江津的长江北岸德感坝,前身是 安徽省立临时第二中学。为了收容广大沦陷区的各省师生,大后方共建立34所国立中学。抗战时期, 所有国立学校(大学、中学等)学生享受公费教育,不收分文学费和食宿费。享有此种待遇的学生人数多 达二、三十万人。这个措施对安定抗战的大后方起到良好作用。1940年,国立学校改公费为贷金,即声 言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偿还,其实无人还过一分线,所以贷金与公费是一回事。 下文,专门叙述国立九中的若干情况,尽力为这所“难民学校”留下一些史料。 追溯国立九中的历史,应首先提及1906年创办于安庆龙门口的安徽省师范学堂。1927年,该校易 名为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抗战军兴,为争取大西南的广西桂系参加抗日,国民政府把安徽这块地盘,划 归桂系势力范围。桂系主持皖政,把全省军政中心由安庆迁移至合肥(1938年)。合肥从此成为皖省省 会,合肥及附近几县中学组成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国立八中前身)。原由安徽师范学堂易名的安徽省立 第一中学改称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日寇毒焰逼近,二中迁到桐城县黄甲铺,又并人了桐城和邻县几所中 学,组成了安徽省临时第二中学。在抗战大转移之时,皖籍师生西行到了四Jif。1938年,安徽二临中在 江津县北岸的德感坝(乡)挂牌成立国立安徽第二中学。同年9月25日,国民党要人陈访先就任首任校 长。 国立安徽二中创立时,拥有高中、初中、师范、女中四部,计42个班级,学生1600余人。又设校本 部,为全校领导机构。师范设有附小,供毕业生实习之用。我就在这所附小读完小学学业,1942年毕 改称分校。 1939年4月,中央教育部命令各国立中学不再用地名为校名,改用以成立前后的序列(数字)为学 83 万方数据 校名称。湖南吉首的国立安徽一中称作国立第八中学;四川江津德感坝的国立安徽二中则呼为国立第 九中学。国立九中的称谓直用到1946年学校停办复员的时候。 学校易名,校长仍由陈访先担任。 在国立安徽二中时代,学校只收皖籍流亡学生,主要为解决这些无家可归的青年的吃饭问题。安徽 省是南北过渡地区,地跨江淮,语言复杂。入学学生必须向学校自报籍贯,是皖省哪个地方人;然后校方 派出隶属此籍贯的教师加以验证无讹,便可就读,再按实际文化程度和性别分级编班。譬如一个自称系 合肥籍的青年打算入学,他必须讲几句“老猛滋”。无可讳言,当时有不少外省流亡学生冒充皖籍入学 者。国立九中建立,允许外省学生恢复原来籍贯,学校亦兼收各沦陷区学生以及川籍学子。到1945年, 当时全国行政区划为28省,学生籍贯已拥有27个省份。另外,还有外蒙古学生一名(汉名苏宝镒);朝 鲜学生二名,其中金正平系韩国抗日领袖金九之子。 有少不国家栋梁之才,经过国立九中的教育薰陶,走向社会,

文档评论(0)

gacz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