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管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相长.docVIP

人性化管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相长.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性化管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相长 ——两堂不同的《社戏》引发的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有时会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你同样尽心尽力教两个班级,一个班的学生反应积极良好,一个班的学生反应呆若木鸡,任你努力却很难改变这样的现状。这时要说承认学生的语文水平跟课堂教学无关,那就等于骂自己饭桶,自尊心就低于其他劳动者一等;要说不承认,事实却摆在眼面前。 到底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让我们且慢下仓促的结论,先来思量一下这样一个案例,看看能不能对解答这个疑问有一些提示。 《社戏》在鲁迅的作品中属于浅易明朗的一类,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要读懂它、并喜欢它,并不难。我任教两个班级,这篇课文在二十班先教。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学生通过品读叙事细节,体味童年乐趣,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领悟了文末“好戏”、“好豆”的内涵,水到渠成地分析了以“社戏”为题对小说主题的暗示作用——作者并不重在表现“社戏”本身,而重在回味一段以“社戏”作为叙事载体的童年情怀。在这个课堂过程中,《社戏》是一个“样本”,学生学习了《社戏》的同时,也操练了小说阅读的一项策略,即通过品味细节、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子和小说题目来领悟小说的主题。 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在另一个班级却遭到了搁浅。 在十九班课前也布置了预习,课堂上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程度并引出教学内容,我直接问学生对题目“社戏”是否符合整篇文章这个问题如何看待。两三位同学发言,把课文从叙事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到题目的设计意图,全都有条不紊地评析了一遍。班级里其他大部分同学也很积极地表示赞同。本来想“犹抱琵琶半遮面”,让结论经过学生们讨论“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结论这么轻易出来了,那么就检验一下过程吧,于是问:“哪些细节表现了迅哥儿和小伙伴们的童趣童真?”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响应。“你们有没有心不在焉啊?”大家低下头,不回应。“那就再自由朗读,等你们读出童真童趣了我们再一起讨论好了!”我感到无奈,有些挫败感,又很不甘心。为什么讨论细节的环节会卡住呢?我记得十九班以前讨论细节有很多精彩的发言,而且今天他们对《社戏》整体把握得也不错,应该说预习效果还是良好的。 课间,我问一个学生:“你看今天为什么气氛很沉闷?”他说:“好像前面部分反正是写(迅哥儿和小伙伴们)想去看戏的急切心理,后面部分写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东西好说。”这个回答令我恍然大悟了,学生是没有兴趣再谈他们在预习中已经完全理解的东西了。 于是重新找一个激发点,后来这堂课是这样的—— “去看社戏和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都是小伙伴们划船,船行的也是同一条路线,作者两处都作了描写,大家看看这两处描写是不是雷同。” 嘿,发言的人多起来了! “前面写‘我却还以为船慢’,后面写‘船行并不慢’,因为前面要去看戏的心情是急迫的,后面大家归航的心情是爽朗的。” “前面写月色是‘朦胧’的,后面写月色是‘皎洁’的。因为时间不一样,在深夜里‘周围的黑暗只是浓’,月色就特别皎洁。” “后面说戏台‘缥缈’,像‘仙山楼阁’,前面刚看到戏台时是‘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前后照应。” “那么前后所见时的心情是否一样?”我便插进去问。 学生稍为沉吟,说:“不一样,前面是惊喜,后面是依恋。” 我就称赞他,同学们继续发言—— “前面描写船行快是这样写的:‘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后面描写船行快是这样写的:‘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我把这两个比喻前后换一下行不行?”我意识到这个材料提出来真是一个良机,不可错过,“前面改成:在起伏的连山中间的河道中,我们的大篷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后面改成:两岸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反正都是写船行得快,是不是换一下也可以呢?” “不可以。就我自己的经验,‘很浓的黑暗’里面是看不到连山的。后面既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 ‘起伏的连山’应该很难看到。” 同学们的表情都是赞许的。 “哦,那么在深夜皎洁的月色下白篷船会比较惹眼了!”我顺应补充学生的说法,“按照大家的看法,改动以后会不符合客观实际。同学们有没有觉得两个比喻与当时情境中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几个同学深思之后答道。 “‘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轻快活泼的,‘踊跃的铁的兽脊’给人很猛很急的感觉!” 我作总结:“同学们找得很好,品析也很到位,朗读的时候有新的体会,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现在我们已经发现,这两段描写内容看似差不多,但仔细品味却大不同。描写是要抓住对象的客观变化的,越是细微的变化越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同时,人是带着情感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所以我们的描写应当恰到好处地渗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体验。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在十九班这堂课,《社戏》也是一个小说阅读教学的样本。但是与二十班不同的是,通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